
傍晚的涼風。 清 方文 《響山訪梅杓司及令弟崑白》詩之二:“出酒當秋漢,開襟受晚颸。”
根據現有資料,“晚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總結如下:
基本釋義 讀音為wǎnsī,指代傍晚時分的涼風。該詞由“晚”(日暮)和“飔”(涼風)二字構成,屬于較為典雅的文學表達。
字詞拆分釋義
出處與例句 清代詩人方文在《響山訪梅杓司及令弟昆白》中寫道:“出酒當秋漢,開襟受晚飔”,描繪秋夜敞開衣襟感受晚風的情景,體現了該詞在古典詩詞中的意境運用。
相關詞彙 該詞常與“秋飔”“曉飔”等時間性風名并列使用,現代多用于文學作品或古風創作中,日常口語較少出現。
注:由于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權威詞典收錄較少,以上解析主要基于網絡文學語料及古詩例證。如需更權威考據,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晚飔(wǎn xí)是一個漢字詞,意為“晚風”。它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日”和“巛”。其中,“日”是它的主體部分,代表太陽、陽光和時間;“巛”是它的旁邊部分,代表水流、江河和行程。
晚飔的偏旁部首是“日”(rì),它的拆分部首是“巛”(chuān)。根據《康熙字典》,晚飔的總筆畫數是10畫。
晚飔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在古時候,人們用形象的字形來描述事物,晚飔一詞就是用漢字來形容晚上的涼爽風筝。它通過字形的組合,表達了晚上吹來的涼風的悠長和流動。
晚颸(wǎn xī)是晚飔的繁體字形,它在構造上與晚飔相似,隻是在“飔”字的右邊加了一個“風”(fēng)字旁,表示風的意思。
在古代,晚飔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的寫法中,“日”字的上部是兩條弧線,下部有三個點,旁邊是一條曲線表示水流;“巛”字的形狀較為簡單,隻有一條曲線表示江河。
1. 晚飔拂過臉龐,帶來了一絲清涼。
2. 靜谧的夜晚,隻有晚飔輕輕吹拂着大地。
晚飔的相關詞語有:晚風、晚霞、晚暮、晚照等。
晚飔的近義詞有:晚風、夜風、涼風等。
晚飔的反義詞是:晨風,代表早晨吹來的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