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唾壺擊缺的意思、唾壺擊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唾壺擊缺的解釋

亦作“ 唾壺敲缺 ”。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豪爽》:“ 王處仲 ( 王敦 )每酒後輒詠‘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壺,壺口盡缺。”後以“唾壺擊缺”或“唾壺敲缺”形容心情憂憤或感情激昂。 清 鈕琇 《觚賸·虎林軍營唱和》:“ 吳愧菴 名 炎 ……同以史事株連,逮繫 虎林軍營 。 吳 有《營中送春》詩雲:‘一半春光縲絏過,唾壺敲缺待如何。’”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二:“﹝先祖 旦釜公 《鞏縣幕中五十自壽沁園春》雲﹞憂來處,把唾壺敲缺,羯鼓頻撾。” 周斌 《和劍華醉歌行》:“畢竟英雄心不死,唾壺擊缺劍光紫。”參閱《晉書·王敦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唾壺擊缺”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典故


三、用法與結構


四、示例與引用

  1. 清代鈕琇《觚賸·虎林軍營唱和》:“唾壺敲缺待如何?”(表達對境遇的憤懑)
  2. 袁枚《隨園詩話》:“把唾壺敲缺,羯鼓頻撾。”(描寫憂憤時的激昂舉動)
  3. 周斌《和劍華醉歌行》:“畢竟英雄心不死,唾壺擊缺劍光紫。”(借典故抒寫壯志未酬)

五、補充說明

此成語多用于古典文學或曆史語境,現代使用較少,但在表達強烈情感時可增強文采。如需更多示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世說新語》及清代文人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唾壺擊缺》的詞義:

《唾壺擊缺》(tǔ hú jī quē)意為用唾液滴在壺上擊破壺壁,以表示對缺陷的不滿和不認同。這個詞用來形容對社會現象、制度或某些事物之積極提出批判,追求真理和進步。

拆分部首和筆畫:

《唾壺擊缺》的拆解為:唾(口部),壺(走部),擊(手部),缺(缶部)。整個詞彙共15畫。

來源:

《唾壺擊缺》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獻《史記·平準書》中,用來描述當時政治家禹貢對賞罰制度不合理的不滿。

繁體:

《唾壺擊缺》(tǔ hú jī quē)是唾壺擊缺的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些字形和現代寫法有所不同。《唾壺擊缺》中的“唾”字在古代寫法中,字形更為簡化,隻有兩個垂直的撇。

例句:

他以犀利的筆觸激揚着寫下的鬥争,像是一次唾壺擊缺,深深刺痛了社會的神經。

組詞:

組詞:聲色犬馬(形容熱鬧非凡)、靡費口舌(形容空話多、不費唇舌,沒有實質行動)

近義詞:

探索真相、指責毒瘤、批判改造

反義詞:

委曲求全、回避現實、默默忍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