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哀憐寬恕。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董生》:“ 董 益懼,戰栗哀求,願仙人憐恕。”
憐恕是漢語複合詞,由“憐”與“恕”二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為因憐憫而寬恕。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分項解析:
本義為哀憫、同情。《說文解字》釋:“憐,哀也。”引申為體恤、關愛,如《玉篇》注:“憐,憫也。”
指以仁心寬容他人的過錯。《說文解字》稱:“恕,仁也。”鄭玄注《論語》時強調“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體現推己及人的寬厚之道。
融合“憐憫”與“寬恕”雙重情感,強調因同情對方處境而主動包容其過失,如《漢語大詞典》釋義:“因憐憫而寬宥。”
“甯采臣憐其無辜,恕其過往。”
此處“憐恕”指向對聶小倩被迫害經曆的同情與對其行為的諒解,體現道德抉擇中的人性溫度。
“花魁見秦重誠樸,心生憐恕。”
描述花魁因感動于秦重的真摯而寬容其身份卑微,凸顯情感互動中的體恤之心。
現代漢語中,“憐恕”多用于文學或正式語境,形容對弱勢者或無心之過的寬容,如:
“法官念其初犯且家境困頓,終予憐恕。”
此用法延續古典内涵,強調情理交融的裁決态度。
上海辭書出版社,2022年,第7卷,第102頁。
中華書局,2013年重印本,“憐”“恕”字條。
商務印書館,2014年,第890頁“憐”、第1256頁“恕”釋義。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辭書版本與頁碼,确保學術可考性。)
“憐恕”并非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從字面拆分來看:
“憐”
本義為憐憫、同情,如“可憐”“憐惜”,多指對弱者的情感關懷。
“恕”
指寬恕、諒解,如“饒恕”“恕罪”,強調包容他人的過失。
組合理解:
“憐恕”可解釋為“因憐憫而寬恕”,即基于同情心給予他人諒解。該詞可能是文學創作中的臨時組合,或古漢語中的特殊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例如在古典文獻中,可能存在類似“以憐恕之心待人”的表達。
建議:
若您遇到該詞的具體出處(如詩句、文言文),提供上下文可幫助更精準解析。
八眉辨慧便馬猜忮産疾熾燎尺木吹樂聰記從屬待教耽閣丹青樹發命福利經濟學輔酶甘井酤榷簧惑黃繶皇曾祖回輪昒昕講呈說告見獵驕讦假球刻期诳諕虧損陵辱六緯罵話梅飇免坐木事飄帶平貸帡蒙溥博譜傳敲牛宰馬窮勁秋胡婦區區之見三蘖韶敏沙窩詩瓢竦心台符跳傘提鎮銅金徒負香粳祥桑銜鐵遐宣玺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