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唾壶敲缺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豪爽》:“ 王处仲 ( 王敦 )每酒后輒咏‘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后以“唾壶击缺”或“唾壶敲缺”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清 钮琇 《觚賸·虎林军营唱和》:“ 吴愧菴 名 炎 ……同以史事株连,逮繫 虎林军营 。 吴 有《营中送春》诗云:‘一半春光縲絏过,唾壶敲缺待如何。’”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先祖 旦釜公 《巩县幕中五十自寿沁园春》云﹞忧来处,把唾壶敲缺,羯鼓频挝。” 周斌 《和剑华醉歌行》:“毕竟英雄心不死,唾壶击缺剑光紫。”参阅《晋书·王敦传》。
“唾壶击缺”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此成语多用于古典文学或历史语境,现代使用较少,但在表达强烈情感时可增强文采。如需更多示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世说新语》及清代文人作品。
《唾壶击缺》(tǔ hú jī quē)意为用唾液滴在壶上击破壶壁,以表示对缺陷的不满和不认同。这个词用来形容对社会现象、制度或某些事物之积极提出批判,追求真理和进步。
《唾壶击缺》的拆解为:唾(口部),壶(走部),击(手部),缺(缶部)。整个词汇共15画。
《唾壶击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史记·平准书》中,用来描述当时政治家禹贡对赏罚制度不合理的不满。
《唾壶擊缺》(tǔ hú jī quē)是唾壶击缺的繁体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有些字形和现代写法有所不同。《唾壶击缺》中的“唾”字在古代写法中,字形更为简化,只有两个垂直的撇。
他以犀利的笔触激扬着写下的斗争,像是一次唾壶击缺,深深刺痛了社会的神经。
组词:声色犬马(形容热闹非凡)、靡费口舌(形容空话多、不费唇舌,没有实质行动)
探索真相、指责毒瘤、批判改造
委曲求全、回避现实、默默忍受
哀匏隌闇安眠白丁俗客百翮百鍊金便器变衅丙魏浡郁才格常处禅衆绰起朝绅成庄搥胸跌脚點治貂袖堤塘第一桶金东冈督标队主風法蜂旗风起云蒸函告虹陛灰朦朦翚褕虎眎贱伎简谐振动椒鷄嗟欷旧居例章貌堂堂谋篇黏据咆烋浅下契文劝善规过撒腻滞释缚焚榇事家死贼松耳溯源套数推致卫霍遐历笑逐颜开瞎跑协音惜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