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唾壶敲缺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豪爽》:“ 王处仲 ( 王敦 )每酒后輒咏‘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后以“唾壶击缺”或“唾壶敲缺”形容心情忧愤或感情激昂。 清 钮琇 《觚賸·虎林军营唱和》:“ 吴愧菴 名 炎 ……同以史事株连,逮繫 虎林军营 。 吴 有《营中送春》诗云:‘一半春光縲絏过,唾壶敲缺待如何。’”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二:“﹝先祖 旦釜公 《巩县幕中五十自寿沁园春》云﹞忧来处,把唾壶敲缺,羯鼓频挝。” 周斌 《和剑华醉歌行》:“毕竟英雄心不死,唾壶击缺剑光紫。”参阅《晋书·王敦传》。
“唾壶击缺”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汉语成语,字面意为击打唾壶至破损,实际用于形容人情绪激昂或悲愤难抑的状态。据《世说新语·豪爽》及《晋书·王敦传》记载,东晋名将王敦酒后常吟诵曹操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并以手中玉制唾壶击打节拍,因情绪激烈竟致唾壶边缘残缺。后世借此典故,将“唾壶击缺”引申为以下三层含义:
壮志难酬的悲愤
成语多用于表达豪杰志士因抱负受阻而产生的激烈情绪。例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评述:“唾壶击缺之慨,非真豪杰不能道。”
艺术鉴赏的共鸣
据《文心雕龙》注疏,此典亦被文人借喻对诗文佳句的强烈共情,如击节赞叹至极致的状态。
行为刚烈的象征
宋代《太平御览》收录该典故时,强调其体现的“刚烈之气”,成为性格刚直者的代称。
现代《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形容情绪激奋或悲愤至极”,多用于文学评论与历史人物评述领域。此成语保留了古汉语典故的生动性,同时具备跨越时代的语境适应性,例如当代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曾以此喻指文艺创作中的激情迸发。
“唾壶击缺”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此成语多用于古典文学或历史语境,现代使用较少,但在表达强烈情感时可增强文采。如需更多示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世说新语》及清代文人作品。
别隯避瓜防李波连吃衣饭冲凝穿敝当郎盗宄登粟动心骇目蜚尸祔庙富农肐察搿合耕渔故夫归回害鸟候驿扈衞剪截减慢皛白角化郊望经济管理聚矿作用扣槃扪烛口吞三世腊面隆夷卤莽緑节埋伏马力麻絻欧洲排戏匹好濮鈆趄趄趔趔棋力钦念奇颖权豪势要驱遣润益闪灼遂心快意泝源讨情同心断金枉挠望头晩寒軎术香英效能斜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