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裝有葭莩灰的玉管。 明 王鏊 《震澤長語·音律》:“緹室葭琯以候氣,多為管以參驗。”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運機發縱,可以意推,葭琯渾儀,遞相祖述。”參見“ 葭灰 ”。
“葭管”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裝有葭莩灰的玉管,主要用于古代天文曆法和節氣觀測。以下是詳細解釋:
“葭”指初生的蘆葦,“管”為玉制管狀器物。合稱“葭管”特指一種裝有蘆葦膜(葭莩)灰的玉管,用于古代“候氣法”觀測節氣變化。古人認為節氣轉換時,管内灰燼會因氣流變化而飛出,以此判斷時令。
“葭管”反映了古代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是早期天文與物候觀測的工具,如今多作為曆史或文學研究中的文化符號。
《葭管》是一個漢語詞語,一般指的是一種古代樂器,類似于今天的笛子。它由竹子制成,有多個吹孔,可以通過吹氣或吹動發出音樂聲。
《葭管》這個詞的左邊部首是“艸”(草字頭),右邊部首是“竹”(竹字頭)。整個漢字包括了14個筆畫。
《葭管》這個詞源于古代的《詩經》中的一篇詩歌,《衛風·葭》。這篇詩歌寫了一個人用葭草做的笛子,也就是葭管。後來,這個詞逐漸被人們用作指代這種樂器。
《葭管》的繁體字為「葭管」,拆分部首和筆畫的結構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葭管」這個詞的寫法與現在基本一緻,隻是有時會略有變化。例如在《說文解字》中,用「茞」代替了現代的「艸」作為左邊的部首。
1. 他吹奏着葭管,音樂聲傳遍整個山谷。
2. 音樂會上,演奏家用葭管演奏了一首美妙的樂曲。
3. 這位藝術家以他精湛的葭管技藝而聞名于世。
組詞:葭草、葭藻、葭萌、葭柘等。
近義詞:筚路藍縷、笛子、吹管等。
反義詞:弦樂器、打擊樂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