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rren] 土地不肥沃
土質瘠薄
(1).貧瘠硗薄。謂土地堅硬不肥沃。《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 宋 蘇轼 《論給田募役狀》:“貪吏狡胥,與民為姦,以瘠薄田中官。”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三》:“況東鄉田本瘠薄,故糧額原輕。”
(2).指貧瘠、不肥沃的田地。《北齊書·高隆之傳》:“時初給民田,貴勢皆占良美,貧弱鹹受瘠薄。”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 江 南有國時,田每十畝,蠲一畝半,以充瘠薄。”《續資治通鑒·宋徽宗崇甯三年》:“富者莫非膏腴,而賦調反輕;貧者所存瘠薄,而賦調反重。”
(3).貧乏微薄。《文獻通考·田賦五》:“詔 瓊州 、 萬安 、 昌化 、 吉陽 軍,海外土産瘠薄,已免經界,其稅額悉如舊。”
(4).指貧困的地區和居民。 宋 葉適 《高永州墓志銘》:“知 處州 麗水縣 ,善以簡靜拊瘠薄,有銖黍便民事,亦為設方略廢置。”
瘠薄是一個漢語形容詞,指土地缺乏養分、不肥沃,難以支持植物生長。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定義“瘠薄”為“(土地)缺少養分、水分,不肥沃”。例如:“這片瘠薄的山地隻能種植耐旱作物。”
《漢語大詞典》:
進一步闡釋其古漢語淵源,指出“瘠”源于《說文解字》的“瘦也”,後擴展形容土地貧瘠;“薄”則強調土地蓄養能力薄弱。
《辭海》(第七版):
在農業地理條目中說明,瘠薄土壤通常表現為有機質含量低、保水性差,常見于水土流失嚴重的丘陵或沙化地區。
該詞多用于農業、生态領域,描述因自然條件或人為破壞導緻的土地退化。近義詞包括“貧瘠”“硗薄”,反義詞為“肥沃”“膏腴”。例如:
“通過輪作和施肥,農民逐步改良了原本瘠薄的耕地。”
注:因未檢索到可公開訪問的權威線上詞典鍊接,此處引用紙質工具書來源。建議通過圖書館或官方出版平台查閱上述詞典獲取完整釋義。
“瘠薄”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í bó(部分文獻也标注為jí báo,但現代漢語以“jí bó”為規範讀音)。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土地因缺少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水分而不肥沃,也可引申為資源貧乏或地區貧困。
例如:
詞源
最早見于晉代法顯的《佛國記》:“其地崎岖薄瘠”,後《三國志》《文獻通考》等古籍沿用,如“必居瘠薄之地”(《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引申含義
類别 | 詞彙舉例 |
---|---|
近義詞 | 貧瘠、硗薄、不毛、荒蕪 |
反義詞 | 肥沃、膏腴、豐饒、富庶 |
網絡用語:
部分網絡語境中,“瘠薄”被諧音化為粗俗用語(如“瞎JB”),但此用法不符合規範漢語,需注意區分。
讀音争議:
有觀點認為“瘠”應讀“jì”,但現代漢語詞典及權威文獻均以“jí”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擺撲備究遍照徹侯重唱重現楚夢倒挂金鐘搭售雕蟲小技盹困頓勿繁詞放沖飜空反左書分擘峰嶺撫節福克蘭群島榦用膈肢窩慣常光降骨筋憨戆槐眼花郎煎駡家信羁畜雞膚錦冒錦囊還矢謹直句攔魁恢略術良方蓮華離樓鱗眴李漁鸾聲麥冬買渡蹑影潛蹤昵親破瓦頽垣峭嚴汽管喪滅三座大山盛戚身重施屠使作守操霜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