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rren] 土地不肥沃
土質瘠薄
(1).貧瘠硗薄。謂土地堅硬不肥沃。《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 宋 蘇轼 《論給田募役狀》:“貪吏狡胥,與民為姦,以瘠薄田中官。” 明 何良俊 《四友齋叢說·史三》:“況東鄉田本瘠薄,故糧額原輕。”
(2).指貧瘠、不肥沃的田地。《北齊書·高隆之傳》:“時初給民田,貴勢皆占良美,貧弱鹹受瘠薄。”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下:“ 江 南有國時,田每十畝,蠲一畝半,以充瘠薄。”《續資治通鑒·宋徽宗崇甯三年》:“富者莫非膏腴,而賦調反輕;貧者所存瘠薄,而賦調反重。”
(3).貧乏微薄。《文獻通考·田賦五》:“詔 瓊州 、 萬安 、 昌化 、 吉陽 軍,海外土産瘠薄,已免經界,其稅額悉如舊。”
(4).指貧困的地區和居民。 宋 葉適 《高永州墓志銘》:“知 處州 麗水縣 ,善以簡靜拊瘠薄,有銖黍便民事,亦為設方略廢置。”
“瘠薄”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í bó(部分文獻也标注為jí báo,但現代漢語以“jí bó”為規範讀音)。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土地因缺少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水分而不肥沃,也可引申為資源貧乏或地區貧困。
例如:
詞源
最早見于晉代法顯的《佛國記》:“其地崎岖薄瘠”,後《三國志》《文獻通考》等古籍沿用,如“必居瘠薄之地”(《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引申含義
類别 | 詞彙舉例 |
---|---|
近義詞 | 貧瘠、硗薄、不毛、荒蕪 |
反義詞 | 肥沃、膏腴、豐饒、富庶 |
網絡用語:
部分網絡語境中,“瘠薄”被諧音化為粗俗用語(如“瞎JB”),但此用法不符合規範漢語,需注意區分。
讀音争議:
有觀點認為“瘠”應讀“jì”,但現代漢語詞典及權威文獻均以“jí”為準。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瘠薄》這個詞在漢語中指的是人或動植物因為長期營養不良而顯得枯瘦、蒼白無力的狀态。拆分部首和筆畫來看,《瘠薄》由“疒”部和“草木”部組成,其中“疒”部是“病”的意思,而“草木”部代表了植物。這個詞一共有10個筆畫。
“瘠薄”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至《周書·楊秘傳》:“吾身瘠薄,萬化不離猥賤,無父無母,今委命于公,以吏事待吾于疆中。”在這裡,“瘠薄”被用來形容人體狀況不好,營養不良。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是「瘠」和「薄」。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說文解字》,古時的寫法是「瘠」所代表的部首是「疒」,意為病疾;而「薄」的部首是「艹」,代表植物。所以,古時候寫這個詞的方法是将「疒」和「艹」拼在一起組成字形。
以下是一些使用「瘠薄」的例句:
一些與「瘠薄」相關的組詞包括「瘦弱、憔悴、消瘦、營養不良、蒼白無力」等等,這些詞彙都是用來形容人或植物在體态、健康或外貌上的不良狀态。
與「瘠薄」相反的詞是「豐滿、健康、肥胖、茂盛」等,這些詞彙都表示人或植物在體态、健康或外貌上處于良好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