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黃瘅的意思、黃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黃瘅的解釋

見“ 黃疸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黃瘅(huáng dàn),現代漢語多寫作“黃疸”,是中醫學及古代文獻中對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要特征的病症的統稱。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醫學内涵及古籍溯源三方面詳細闡釋: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核心定義

    黃瘅指因濕熱或寒濕内蘊,導緻膽汁外溢肌膚,引發的全身性發黃症狀。《漢語大詞典》釋為:“病名。即黃疸。因血中膽紅素增高所緻,患者皮膚、黏膜和眼鞏膜呈黃色。”

  2. 字形演變

    “瘅”為“疸”的通假字,《說文解字》注:“疸,黃病也。”古代醫籍如《傷寒論》中二者常混用,現代規範詞形為“黃疸”。


二、中醫病理機制

  1. 病因分類

    • 陽黃:濕熱蘊結肝膽,膽汁疏洩失常(如《金匮要略》所述“瘀熱以行”)。
    • 陰黃:寒濕困脾,氣血壅滞(《景嶽全書》稱“膽黃”)。
    • 急黃:熱毒熾盛,内陷心包(危重症,見于《諸病源候論》)。
  2. 典型症狀

    三黃特征(目黃、尿黃、身黃)伴納差、腹脹,嚴重者可見神昏谵語(《黃帝内經·素問》稱“溺黃赤安卧者,黃疸”)。


三、古籍文獻溯源

  1. 早期記載

    《黃帝内經》首載“瘅”病,如《素問·玉機真藏論》:“發瘅,腹中熱,煩心出黃。”奠定理論基礎。

  2. 經典論述

    張仲景《金匮要略》專設“黃疸病脈證并治”篇,提出“黃家所得,從濕得之”,創立茵陳蒿湯等方劑,影響深遠。


權威參考文獻

  1. 辭書典籍

    •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6.
    • 許慎.《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
  2. 醫學經典

    • 張仲景.《金匮要略方論》.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5.
    • 《黃帝内經·素問》. 中醫古籍出版社, 2003.

(注:因古籍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現代釋義參考《漢語大詞典》電子版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黃瘅”是中醫學術語,現多寫作“黃疸”,指以皮膚、黏膜及鞏膜發黃為主要特征的病症。以下是具體解釋:

1.詞義與來源

2.症狀與病因

3.中醫分類與治法

4.現代醫學關聯

現代醫學中的黃疸多與肝膽疾病相關(如肝炎、膽道梗阻等),表現為血液中膽紅素升高。中醫“黃瘅”概念與之對應,但更強調整體辨證施治。

注意: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參考《中醫内科學》或權威醫學文獻進一步驗證。

别人正在浏覽...

阿谷部婁材鋪殘尊闡幽明微尺地大換班頂針續麻鬥口齒發根反串房賃發起蜰蛴斧碪犷鹵毫端槐階棘路花蕊石劍镡燋金爍石交通車接龍緝拾掎摭開齋節寬默良遊留司柳宗元鸾绫錄放能稱盤馔遷祔遷敍俏影起曹青離親校鬈笄臞小人籍戎章山呼海嘯聖皇矢穢詩勢詩源爽黠耍手段說導所業鐵蒺藜骨朶枉伏無個事屋架霞舉相陵绡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