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ve no appetite for food;eat without relish] 吃东西不知滋味,形容有心事烦忧不安或指身体不适
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战国策·楚策》
吃东西时感觉不到它的美好滋味。形容心中有事不安。《战国策·楚策一》:“寡人自料,以 楚 当 秦 ,未见胜焉;内与羣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泊。” 宋 苏轼 《赐文武百寮文彦博已下上第一表请皇帝御正殿复常膳不允批答》:“朕即位二年,水旱继作……是以坐不安席,食不甘味。” 郭沫若 《蔡文姬》第四幕第三场:“我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在夜里就只好弹琴唱歌,以排解自己的悲哀。”
“食不甘味”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shí bù gān wèi,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吃东西时尝不出美味,常用来形容因心中忧虑或身体不适而影响食欲。例如:“他因工作压力大,连日来食不甘味,夜不能寐。”
《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中,诸葛亮提到“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进一步强化了成语表达心神不宁的意象。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出处,可参考《战国策》《史记》等古籍,或查阅汉典、成语词典等权威来源。
《食不甘味》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吃东西却觉得没有味道,形容人心情烦闷、无法享受生活的状态。
《食不甘味》这个成语的拆分部首是食、讠、口,总共有8个笔画。
《食不甘味》这个成语来源于《岳阳楼记》,是南宋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篇骈文。其中有一句名言:“楼夜声啼聱,食既遗洁,则寝不安闲。”这句话中的“食”指的就是食物,后来演变成了“食不甘味”这个成语。
《食不甘味》的繁体字是「食不甘味」。
古时候《食不甘味》这个成语的汉字写法与现代基本相同,没有太大变化。
他最近遭遇了一些困难,整天心事重重,工作餐都吃得食不甘味。
食不果腹、食不言味、食不二味、甘于贫穷
食不下咽、食不知味
食欲旺盛、味如醇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