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告養的意思、告養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告養的解釋

舊稱官吏因父母年高,告歸奉養。 清 錢泳 《履園叢話·夢幻·注蘇詩》:“ 桐鄉 馮星實 先生 應榴 ,中 乾隆 辛巳恩科進士,歷官至 四川 布政使,告養回籍,從事 蘇 詩。” 清 潘榮陛 《<帝京歲時紀勝>序》:“告養歸來,凡有所經歷者,隨意記録成帙。”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告養"是古代漢語中的專有名詞,指官員因父母年邁而向朝廷申請辭官歸鄉奉養雙親的行政行為。該制度最早可追溯至周代禮制,《禮記·王制》記載"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體現了古代"以孝治天下"的倫理觀念。

從構詞法分析,"告"含申報、請求之意,"養"指贍養侍奉,二字組合形成特定行政術語。明代《吏部條例》規定:"凡内外官吏,有父祖年七十以上者,許令侍養",說明該制度具備法律效力。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特别指出:"告養不同于丁憂,乃自願請辭而非強制守制"。

該詞常見于古代奏章文書,如《宋史·職官志》收錄的"臣聞聖朝以孝治天下,乞賜骸骨歸告養"奏折範本。在實際運用中需滿足三個要件:父母年逾古稀、獨子優先、出具鄉鄰保結,這些細則在《大明會典》中均有明确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告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官吏因父母年邁而辭官回鄉奉養的特定行為。以下為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曆史背景與用法

  1. 制度淵源
    古代中國重視孝道,官員若父母年邁或病重,可依禮法申請離職回鄉盡孝,稱為“告養”。例如清代馮應榴因父母年高,從四川布政使任上“告養回籍”。

  2. 社會意義
    這一制度反映了“忠孝兩全”的傳統價值觀。官吏通過辭官侍親,既遵守倫理規範,也符合當時的政治道德要求。

三、常見誤解辨析

部分資料(如)将“告養”解釋為“父母未盡養育責任被子女責備”,但此說法權威性較低。結合高權威來源分析,該詞并無貶義,而是特指官員主動返鄉盡孝的行為。

四、相關文獻例證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清史稿》或《曆代職官表》等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晃晃抱恨黃泉辨切纏絃船到橋頭自會直答聲大展經綸丢三忘四迵風洞光東武吟行對酒敦信罰抶分茶店閨閤喝西北風洪操懷才不遇黃秧灰身滅智回源虎戲虎鹽夾持交墜假子及第成名诘證虀虀吉林緊地進壤廣地君側隽德拘牽局滞庫灰留瘦路塍陸玩無人賣官冥羊跑碼頭平盤披圖遷放秦晉之盟岐趨囚命虬須客取奉屈恤染化而遷饒劇他他籍籍屯學瓦子謂語纖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