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的意思、溥儀的詳細解釋
溥儀的解釋
溥儀(1906-1967) : 清朝末代皇帝。滿族。愛新覺羅氏。1908年登位,年號宣統。1912年2月退位,仍居皇宮。1917年張勳擁其複辟,旋失敗。1924年被廢除皇帝稱號,遷出皇宮。1932年在侵華日軍扶持下,出任僞滿洲國執政,後改稱“滿洲帝國皇帝”。抗戰勝利後被蘇聯紅軍俘獲。1950年移交中國。1959年被特赦釋放。曾任全國******委員。著有《我的前半生》。
詞語分解
- 溥的解釋 溥 ǔ 廣大:溥博。溥原。 普遍:溥暢。“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姓。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 儀的解釋 儀 (儀) í 人的外表或舉動:儀态。儀表。威儀(使人敬畏的嚴肅容貌和舉止)。 按程式進行的禮節:儀式。儀仗。司儀。 禮物:賀儀。謝儀。 供測量、繪圖、實驗用的器具:儀器。 法制,準則:儀刑。“設儀立
網絡擴展解釋
“溥儀”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名字,其含義和生平可綜合解釋如下:
一、詞義解析
“溥儀”是人名組合:
- “溥”:本義為“廣大、普遍”,引申為德行廣布。
- “儀”:指禮節、容貌或法度,象征莊重與規範。
該名字寄托了家族對“德行廣布、儀态端方”的期許。
二、人物身份
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清朝第十二位皇帝,年號宣統,也是中國封建帝制的終結者。
三、生平核心階段
-
幼年登基與退位(1908–1912)
- 3歲繼位,由父親載沣攝政;1912年因辛亥革命被迫退位,保留尊號并暫居紫禁城。
-
複辟與流亡(1917–1931)
- 1917年張勳複辟,僅12天失敗;1924年馮玉祥廢除優待條件,溥儀被逐出紫禁城,遷居天津。
-
僞滿洲國傀儡時期(1932–1945)
- 日本扶持其任僞滿洲國“執政”(後稱“皇帝”),成為侵華工具;1945年被蘇聯紅軍俘虜。
-
改造與新生(1950–1967)
- 1950年移交中國,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59年獲特赦成為公民,後任全國政協委員。
四、其他重要信息
- 婚姻:四次婚姻,包括與婉容、文繡(史上首位與皇帝離婚的妃子)的婚姻。
- 著作:自傳《我的前半生》記錄其跌宕人生。
- 評價:既是封建制度的犧牲品,又在晚年成為新中國改造的典型。
溥儀的一生貫穿晚清、民國至新中國初期,從帝王到戰犯再到公民的身份轉換,深刻反映了中國近代社會的巨變。其名字承載的文化寓意與曆史際遇形成鮮明對比,成為研究近代史的重要個案。
網絡擴展解釋二
《溥儀》的意思
《溥儀》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溥儀(1906年-1967年),字永康,是中國清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即宣統帝。他在六歲時即被廢黜,隨後經曆了多次************和流亡生涯,最終在1967年病逝于北京。
溥儀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溥儀》這個詞由“氵” (氵是三點水偏旁)和“禺”(禺是宀部首)兩個部首組成。
這個字共有10畫,其中“氵”部占據3畫,“禺”部占據7畫。
溥儀的來源
《溥儀》這個詞來源于溥儀本人的名字。作為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是宣統帝的别號,也是他的自稱。
溥儀的繁體寫法
溥儀的繁體字形為「溥儀」。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對于溥儀這個詞的寫法并無太大變化。
溥儀的例句
他的名字叫做溥儀,是中國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溥儀的組詞
溥儀并無特定的組詞用法,因其為一個人名。
溥儀的近義詞
溥儀的近義詞沒有具體的對應詞語,因為其是一個人名,難以替換。
溥儀的反義詞
溥儀的反義詞沒有具體的對應詞語,因為其是一個人名,難以替換。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