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慴畏”。畏惧。《晏子春秋·问上六》:“居处佚怠,左右慑畏。”《国语·吴语》:“夫 越 非实忠心好 吴 也,又非慑畏吾甲兵之彊也。”
“慑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慑畏(shè wèi)由“慑”和“畏”组成:
古籍引用:
现代应用:
“慑畏”强调因外部压力或威胁产生的被动恐惧,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其核心在于“被震慑后的害怕”,与单纯的心理恐惧(如“害怕黑暗”)有所区别。
“慑畏”是一个汉语词汇,形容人对某种力量或者威胁感到害怕和畏惧。
“慑畏”包含两个部首,左边是“心”字旁,右边是“矣”字底。根据部首,可以将“慑畏”分为两部分,心部和矣部。
根据笔画,字形可以分解成心(4画)矣(3画)。
“慑畏”这个词最早出现在《离骚》这篇古代文学作品中,文中有一句话:“盖赵之慑畏,不可常恃也。”意思是说赵国对强大的敌人感到害怕,不能够依靠。从此以后,“慑畏”就成为形容害怕和畏惧的词语。
繁体字中,“慑畏”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慑畏”并没有太大变化。在《康熙字典》中,“慑畏”的字形和现代汉字基本相同,只是有些笔画的书写顺序有所不同。
1. 他对未知的东西充满了慑畏之情。
2. 征服恐惧可以战胜慑畏。
1. 慑服:形容被威胁或者恐惧压制住,不敢反抗。
2. 畏惧:形容害怕和畏惧而不敢前进。
3. 恐惧:形容非常害怕,心生畏惧。
近义词:害怕、畏惧、胆怯
反义词:勇敢、无畏、无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