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redress an injustice;redress a grievance]∶洗雪冤屈
為民申冤
(2) [appeal for redress of a wrong]∶申訴冤屈,要求洗雪
申冤告狀
(1).訴說冤屈。 漢 焦贛 《易林·蹇之困》:“既往不説,憂來禍結,比戶為患,無所申冤。”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匦使》:“ 則天 垂拱 元年,初置匭使之制。為方函,四面各以方色。東曰延恩匭……西曰申冤匭,懷冤受屈,無辜受刑者投之。”
(2).洗雪冤屈。 唐 王勃 《益州夫子廟碑》:“玄機應物,潛銷水怪之災;丹筆申冤,俯絶山精之訟。” 唐 李德裕 《論故循州司馬杜元穎》:“﹝ 元穎 ﹞雖無光赫之名,頗著直清之稱,既逢昌運,合與申冤,望乞還舊官階等。”
“申冤”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曆史與文學背景
該詞在古籍中常見,如唐代王勃《益州夫子廟碑》中“丹筆申冤”指用法律手段解決冤案;《儒林外史》中“申冤讨命”則體現個人申訴的語境、。
現代用法
多用于司法或社會場景,如通過訴訟、信訪等途徑維護權益,強調對不公的抗争(、)。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查看[滬江詞典]()或[查字典]()等來源。
《申冤》這個詞形成于中國古代。它是由“申”和“冤”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在現代漢語中,“申冤”意為向有關方面表達對不公正待遇的不滿和不平,追求公正和正義。
字典中,“申”字的部首是“田”,總筆畫數為5;而“冤”字的部首是“冖”,總筆畫數為9。
《申冤》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古代漢字有繁體字和簡化字兩種形式,而《申冤》的繁體字形為「申冤」。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以《申冤》為例,古代人寫申字時,甲骨文形狀類似于“示”字,表示向上舉起的手掌;而寫冤字時,則是由“言”和“冖”組成,冖在上表示掩蓋的意思,言在下表示喚起的意思,表達了冤屈被掩蓋的意象。
1. 他一直向法庭申冤,希望能夠洗清自己的冤屈。
2. 受害者的家屬發起了一場申冤運動,希望引起公衆的關注。
3. 這位冤案的受害者通過申冤最終得到了自己的清白。
申訴、冤屈、冤枉、平反、賠償
申訴、維權、告狀
默認、忍氣吞聲、默不作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