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禮記·樂記》:“《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 孔穎達 疏:“《清廟》之瑟,謂歌《清廟》之詩所彈之瑟……弦聲既濁,瑟音又遲,是質素之聲,非要妙之響。”後用以喻質樸而可施于教化的音樂。 宋 劉克莊 《沁園春·寄竹溪》詞:“聞《廟》瑟音,識《關雎》亂,《詩》學專門儘不妨。”
“廟瑟音”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詞語,其含義與文化背景密切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廟瑟音”出自《禮記·樂記》,原文為:“《清廟》之瑟,朱弦而疏越,壹倡而三歎,有遺音者矣。”
指質樸而可用于教化的音樂,強調其社會功能而非藝術技巧。古人認為這類音樂能傳遞道德觀念,具有移風易俗的作用。
“廟瑟音”體現了儒家對禮樂的重視,認為音樂應服務于倫理教化,而非單純追求感官享受。這種觀念與孔子“樂雲樂雲,鐘鼓雲乎哉”的思想一脈相承,強調音樂承載的社會責任。
當代語境中,該詞可泛指具有文化傳承意義或道德教育功能的藝術形式,但實際使用頻率較低,多用于學術讨論或古典文學研究領域。
《廟瑟音》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看似冷靜恭敬,實際心思機巧狡詐。形容外表虛僞,内心陰險狡猾。
《廟瑟音》這個詞的部首是“廣”和“王”,拆分後的筆畫是8畫。
《廟瑟音》出自《史記·項羽本紀》:“楚故封栎陽侯廟瑟音之。”指項羽把劉邦封為栎陽侯後,廟宇中的樂聲向外傳來,被項羽認為是劉邦僞裝的外表稱臣敷衍他的恭敬之音。從此,《廟瑟音》成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的外表與内心不符。
《廟瑟音》的繁體字是「廟瑟音」。
古時候把《廟瑟音》寫作「廟」,其中的「彖」部分與現代的「廣」相似,表示廟宇的建築;而「瑟」則是由「王」和「㐄」組成,表示樂器。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㐄」常用來表示與音樂有關的内容。
1. 他平日裡總是裝出一副廟瑟音的樣子,但實際上心術不正,陰險狡猾。
2. 她向人敷衍客氣時,總是帶着廟瑟音,讓人無法真正相信她的誠意。
廟瑟音的組詞可以有:廟門、廟堂、瑟瑟發抖、瑟縮不前等。
近義詞有:虛僞、假仁假義、僞善等。
反義詞有:真誠、坦率、豪爽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