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穅覈的意思、穅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穅覈的解釋

指粗劣的食糧。覈,糠中的粗屑。《史記·陳丞相世家》:“人或謂 陳平 曰:‘貧何食而肥若是?’其嫂嫉 平 之不視家生産,曰:‘亦食穅覈耳。’” 林纾 《折廉》:“矧若人者,吾又安知其不外穅覈而内粱肉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穅覈”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現代常用的“糠核”相通,指粗糙劣質的食物,常用來形容生活的貧困或飲食的粗劣。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字形與字義解析

  1. “穅” (kāng)

    同“糠”,指谷物脫粒後剩下的外殼或皮屑,如米糠、麥麸等。《說文解字》釋為“榖皮也”,屬典型農耕文明詞彙。

    來源:《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覈” (hé/hú)

    本義為核實、查驗,但在此語境中通“核”(hú),指果實中堅硬的内殼或果仁,如桃核、杏核。古漢語中“覈”與“核”常互通。

    來源:《康熙字典》(上海書店出版社)。

二、詞義與用法

“穅覈”作為複合詞,泛指粗糙的糧食或劣質食物,多用于描述貧苦階層的生活狀态:

三、文化内涵

該詞承載了傳統社會對貧困的認知:

四、現代使用與演變

現代漢語中“穅覈”已罕用,被“糠核”“糟糠”等替代,但仍見于古典文獻研究或成語(如“糟糠之妻”)。其核心語義保留在“粗粝”“粗食”等詞彙中。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

權威參考文獻

  1.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
  2. 張玉書等. 《康熙字典》. 上海書店出版社, 1985.
  3. 司馬遷. 《史記》. 中華書局, 1982.
  4. 班固. 《漢書》. 中華書局, 1962.
  5. 郭慶藩. 《莊子集釋》. 中華書局, 1961.
  6.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2016.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穅覈”的詞義解釋如下:

一、讀音與字形
“穅覈”讀音為kāng hé,其中:

二、基本詞義
該詞指粗劣的食物,特指用糠和碎屑混合而成的貧瘠食糧,常用于形容古代貧困者的生活狀态。例如《史記·陳丞相世家》記載,陳平因家境貧寒被譏諷“食穅覈”,其嫂借此諷刺他表面窮困卻體态肥胖,暗含對其不事生産的指責。

三、引申與文學使用
清代林纾在《折廉》中以“外穅覈而内粱肉”比喻某些人表面節儉清廉,實則奢靡腐敗,凸顯了該詞的諷刺性用法。

四、現代使用情況
“穅覈”屬生僻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主要見于古籍或仿古文學作品中。需注意字形異體差異(如“穅覈”與“糠核”可通用),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分析。

若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相關文學典故,建議查閱權威曆史文獻或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敗褐半世報點參詳椎埋穿掘俶擾踶趹東邦冬至點遁晦頓委多子二滿三平放目廢滞豐靡敢勇寒瘃嚎嘯核輻射黑體字橫幅橫戈鶴篆劃線恢達悔之晩矣建都蕉布劫執稭子絶唱厥陰炕圍子老躄冷卻隸漢勵志龍奧露車屢次三番敏晤瞥視鉗語切歎青地清敏戚容秋高氣肅趣談戎士稍安毋躁燒地眠,炙地卧勝過所荷外國佬王瑩溫覺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