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深惡痛絶 ”。
“深惡痛嫉”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hēn wù tòng jí”,其含義與更常見的“深惡痛絕”相近,均表示極度厭惡、憎恨到極點,但“嫉”更強調“憎恨”的情感色彩。
詞義拆解
與“深惡痛絕”的異同
兩詞核心含義一緻,但“嫉”比“絕”更突出情感上的敵意。“絕”側重徹底斷絕關系(如“痛絕”意為“徹底拒絕”),而“嫉”則強調内心憎恨的激烈程度。
用法與語境
該詞多用于書面或文學作品中,尤其與魯迅相關。例如魯迅在《僞自由書·以夷制夷》中寫道:“他們竟‘深惡痛嫉’于中國……”,用于諷刺某些人對中國文化的極端排斥态度。現代漢語中更常用“深惡痛絕”,但“深惡痛嫉”仍見于特定語境。
使用提示
在口語或非正式寫作中,建議優先使用“深惡痛絕”;若引用文獻或需要強調憎恨情感時,可使用“深惡痛嫉”,但需注意上下文是否匹配。
“深惡痛嫉”是一個成語,指深深地厭惡和嫉妒。它用來形容一個人對于别人的成就或優點感到非常嫉妒和不滿,心中充滿了惡意和痛苦。
“深惡痛嫉”的拆分部首是深(水部),惡(心部),痛(疒部),嫉(女部,日部),共計4個部首,總共12畫。
“深惡痛嫉”最早出現在《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中:“民孰不愛其父母長子賢弟?然而廉頗孤賤,始為兵門樹鋒革耳。是故貴者深羨之,賤者痛嫉之。”這表達了對于廉頗的嫉妒和厭惡。
在繁體字中,“深惡痛嫉”為「深惡痛嫉」。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因此,本成語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不同于現代漢字。然而,由于缺乏相關資料,無法提供确切的古代漢字寫法。
他對于同事升職加薪感到深惡痛嫉,心中充滿嫉妒和不滿。
深仇大恨、痛定思痛、嫉賢妒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