瞽詞的意思、瞽詞的詳細解釋
瞽詞的解釋
一種民間曲藝形式。演唱者多盲人,故稱。 明 劉若愚 《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司禮監刷印《九九消寒詩圖》,每九詩四句,自‘一九初寒纔是冬’起,至‘日月星辰不住忙’止,皆瞽詞俚語之類,非詞臣應制所作。”參見“ 盲詞 ”。
詞語分解
- 瞽的解釋 瞽 ǔ 盲人,瞎子:“離婁微睇兮,瞽以為無明。” 瞎:瞽者。 古代樂師。 不達事理;沒有見識;“棄老取少謂之瞽。” 筆畫數:; 部首:目; 筆順編號:
- 詞的解釋 詞 (詞) í 語言裡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詞彙。詞書。詞典。詞句。詞序。詞組。 言辭,話語,泛指寫詩作文:歌詞。演講詞。誓詞。詞章。詞律(文詞的聲律)。 中國一種詩體(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
網絡擴展解釋
“瞽詞”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解釋:
一、基本含義(主流解釋)
指沒有根據、缺乏可信度的言辭。
- 來源:由“瞽”(盲人)引申為“盲目、不明事理”,形容說話不經思考或缺乏依據。
- 使用場景:多用于批評或諷刺不負責任的言論,例如:“這些論斷純屬瞽詞,不可輕信。”
- 關聯詞彙:類似表達有“瞽言刍議”(盲人和草野平民的淺見,含自謙或貶義)。
二、曲藝形式(較少見用法)
指盲人表演的民間說唱藝術。
- 曆史背景:明代文獻中曾提及,如《酌中志》記載瞽詞内容多為俚語俗調,與文人作品有别。
- 辨析:此用法可能與“盲詞”混淆,需結合具體文獻判斷,現代語境中較少使用。
補充說明
- “瞽”的本義:指盲人(如《說文解字》中“目但有朕也”),後衍生出“昏昧”“樂師”(古代盲人常任樂官)等含義。
- 注意:日常使用“瞽詞”時,通常取第一種含義(無根據的言論),第二種解釋需結合古籍語境理解。
建議在正式場合使用時,優先參考權威詞典釋義(如第一種解釋),避免歧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瞽詞的意思
瞽詞(gǔ cí)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盲人創作的詩詞。瞽詞常常以其深刻的感悟和豐富的意境而聞名。
拆分部首和筆畫
瞽(gǔ)由目(mù)和土 (tǔ)兩個部首組成,共有五畫。詞(cí)由讠(yán)和心(xīn)兩個部首組成,共有八畫。
來源
瞽詞這個詞彙最早見于《後漢書·蔡邕傳》。據傳蔡邕是傑出的瞽官,他的兒子蔡琰與蔡桓公共同創作了一首詩詞,從而有了瞽詞這個名詞之稱。
繁體
瞽詞(gǔ cí)是繁體字的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瞽的寫法為“目及”,詞的寫法為“辭”。這些寫法也隻是在古代的一種寫法,與現在的寫法略有不同。
例句
他的瞽詞深情而獨特,引人入勝。
組詞
其他以“瞽”為首的詞彙有:
- 瞽叟(gǔ sǒu):指盲人老人。
- 瞽官(gǔ guān):指負責管理盲人事務的官員。
- 瞽音(gǔ yīn):指無法真實準确地聽聲辨音的聾啞人。
近義詞
瞽詞的近義詞包括瞽言、瞽語,它們都表示由盲人創作的詩詞。
反義詞
瞽詞的反義詞是視詩,指由有視力的人創作的詩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