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經典規定的常道。《史記·太史公自序》:“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經事而不知其宜,遭變事而不知其權。” 漢 徐幹 《中論·智行》:“禳禍於忽杪,求福於未萌,見變事則達其機,得經事則循其常。”
(2).治理世務。 三國 魏 劉劭 《人物志·八觀》:“智能經事,未必及道。”《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然其聲教遺言,皆經事綜物,公誠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於當世。”
(3).頂事;耐用。《宦海》第十七回:“況且那外堂工夫又是些傷筋動骨的勾當,有幾個不經事的,不上半個月,就得吐血咳嗽的病,并且死了好幾個。” 李劼人 《天魔舞》第八章:“這對于她,已是第三隻手表,真經事,足足帶了七個月,尚未被她弄壞。”
“經事”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因語境不同而變化,綜合搜索結果中的權威解釋如下:
經典規定的常道
指儒家經典中确立的常規倫理或行為準則。《史記·太史公自序》提到:“守經事而不知其宜”,強調遵循經典常道的重要性。
治理世務
指處理實際事務或國家政務的能力。《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評價其“經事綜物”,體現治國理政的才幹。
頂事、耐用
常用于口語,表示物品結實或人可靠。例如李劼人小說中描述手表“真經事,足足帶了七個月”,指耐用。
宗教法事
佛教或道教中為人祈福誦經的儀式。如《金瓶梅》第三十九回提及“不敢應承經事”,即指這類宗教活動。
中醫專業用法
在中醫典籍(如《醫學綱目》)中,“經事”為月經的别稱。
注意:現代日常使用中,“治理世務”和“頂事”的用法較為常見,其他含義多出現在古籍或特定領域。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史記》《三國志》等文獻來源。
《經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處理事務、辦理事情。通常用來指代具備處理事務的能力、經驗和技巧。
《經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田」和「頁」。田表示事務的廣泛性,頁則表示事務的具體性。
按照筆畫順序,「經事」這個詞共有7畫。
《經事》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文獻。它的繁體字為「經事」。
在古代,「經事」的寫法并不完全相同。根據古籍和碑刻的研究,曾有使用「經事」、「經勢」等寫法。
1. 他具備豐富的經事能力,能夠應對各種複雜的情況。
2. 經過他的經事處理,公司的運營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
1. 經驗:指通過實踐和體驗積累而得到的知識、技能。
2. 經典:指在某一領域中具有廣泛影響和重要地位的作品。
3. 事件:指發生的特定事情,通常與特定的時間、地點和人物有關。
1. 辦事:指處理事務、辦理事情。
2. 處理:指對事物進行處理或解決。
3. 執行:指按照規定或指示進行實際操作或實施。
1. 避事:指避免或回避處理事務,逃避責任。
2. 廢事:指不做事、不處理事務,白費努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