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中醫學用語。即神門脈。古代全身診治法三部九候之一。位于掌後銳骨端陷中的動脈處。《素問·至真要大論》:“神門絶,死不治。”
(2).指針灸穴位名。 晉 皇甫谧 《針灸甲乙經》卷三:“神門者,土也。一名兌衝,一名中都,在掌後兌骨之端陷者,手少陰脈之所注也。為俞,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3).帝王陵墓祭殿的宮門。 唐6*子蘭 《寄乾陵楊侍郎》詩:“碑寒樹古神門上,管得無窮空白雲。”
(4). 黃河 中遊 三門峽 中段急流之俗稱。 賀敬之 《三門峽歌》:“ 神門 險, 鬼門 窄, 人門 以上百丈崖。”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神門漢語 快速查詢。
“神門”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神門脈
古代中醫全身診治法“三部九候”之一,位于手腕掌後銳骨端(尺骨莖突)的凹陷動脈處,用于脈象診斷。若此脈斷絕,古醫書《素問》認為病情危重。
針灸穴位
手少陰心經的重要穴位,位于腕橫紋尺側端,尺側腕屈肌腱桡側凹陷處(約腕掌側橫紋小指端)。
帝王陵墓宮門
指古代帝王陵墓祭殿的宮門,如唐代文獻中提到的“神門”象征祭祀通道。
黃河急流俗稱
特指黃河中遊三門峽段的中段急流,因水流湍急、地勢險要得名,屬地域性俗稱。
道家将“目”稱為神門,認為此處是心神與外界溝通的入口,體現對陽氣與精神活動的重視。
該詞涵蓋醫學、曆史、地理及哲學多領域,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了解中醫穴位應用或曆史典故,可參考《針灸甲乙經》《素問》等文獻,或查看相關網頁來源。
神門是指能夠與神交流、溝通的門扉,也可指代與神靈有關的事物或地方。它是一個象征性的詞彙,常被用來形容神秘、神聖、超自然的事物。
神門的拆分部首是示(礻),旁邊是門(扉)。它共有8筆,其中示部4筆,門部4筆。
神門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據考據,這個詞語的來源與古代人們對神靈的崇拜有關。在古人心目中,神靈往往被寄托于某個特定的地方或物品,并且需要通過特定的門扉與人類進行溝通和交流。
在繁體字中,神門的寫法為「神門」。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是不斷演變的。關于神門一詞的古代寫法有很多種,如:「神闕」、「神閣」等。
1. 他每天都會在神門前敬香祈福。
2. 農民們相信,神門之後的地方會給他們帶來好收成。
1. 神聖:指超凡、超自然的;具有與神靈有關的屬性或品質。
2. 神秘:指難以理解、解釋的;不為人所知曉的。
3. 神靈:指超自然的存在;多用于對神明的尊稱。
神話、神祗、神殿
普通、塵俗、凡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