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牲俎的意思、牲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牲俎的解释

祭祀时盛牲的礼器。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内务府定制》:“其礼仪祭器,一如太庙之制,惟不设牲俎,不行饮福受胙礼,王公不陪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牲俎是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由"牲"与"俎"两个单字构成。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牲"本义指供祭祀用的全牛,后泛指祭祀用的牲畜,《说文解字》释为"牛完全也";"俎"则是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尔雅·释器》注"肉几也"。二字组合成"牲俎",特指古代祭祀仪式中承载牺牲的青铜礼器,其形制多为长方形案板,四足支撑,常见于商周时期宗庙祭祀场景。

该词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先秦文献中"牲俎"多指实物祭器,如《礼记·郊特牲》载"腥其俎,孰其殽";汉唐时期引申为祭祀仪式的代称,《史记·礼书》有"俎豆牲帛"的表述;宋明以后逐渐转化为礼制象征,清代《日知录》考证"俎实牲体,所以交于神明"。在中国传统礼仪体系中,牲俎不仅是祭祀工具,更承载着"敬天尊祖"的伦理观念,《周礼·天官》详细记载了不同等级使用牲俎的规制,体现古代"器以藏礼"的文化特征。

文献例证显示,该词常见于祭祀文诰与礼制典籍。明代《五礼通考》"凡祭,辨其牲俎"的记载,佐证了其在礼仪制度中的重要地位。现代考古发现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俎器,其纹饰形制与文献记载的"牲俎"特征高度吻合,进一步验证了这个词汇的物质文化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牲俎”是古代祭祀文化中的专有名词,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方面解释:

一、基本定义

牲俎(拼音:shēng zǔ)指古代祭祀时盛放牲畜的礼器,主要用于承载牛、羊、猪等祭品。该词由“牲”与“俎”组合而成:

二、文献例证

  1. 清代《啸亭杂录》记载,皇家祭祀时“不设牲俎,不行饮福受胙礼”,说明牲俎是祭祀仪式的核心器物之一。
  2. 宋代诗词中多次出现该词,如宋祁《享庙禋郊诗》中“牲俎群灵匝”,描绘了祭祀场景中牲俎的陈列。

三、相关文化背景

四、关联词语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祭祀礼器体系,可参考《周礼》《礼记》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稗糲保安队八隅褊逼并驱争先濒河残兵蝉儿传花击鼓串演春梢楚王麤相讹简烦积废慢负力杠杠刚性根子海鬼邯郸学步含量核果豁剌剌简连娇騃胶致洁净解劳鹫室絶路君亲狼胡陵衍漫诞南交内谒逆族俳佪盘整皮袄容气舍旧谋新圣法诗负岁蚀太学恬雅停潴投机屠钓腽肭兽枉志威福围墙乌鹊歌无任物态小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