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木工弹墨、斧削。引申指纠正,修改。 唐 韩愈 《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纵,无所统纪,然而不烦於绳削而自合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八·艺林伐山》:“有伐山者,有伐材者。伐材者已成之柱,略加绳削而已;伐山则蒐山开荒,自我取之。” 清 谈迁 《与霍鲁斋书》:“幸逢鸿匠,大加绳削。”
“绳削”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部分词典(如)将其归类为成语,解释为“比喻勤奋学习”,但这一用法在其他文献中较少出现,可能属于特定语境下的引申。更常见的用法仍以“修正、规范”为主,尤其在文学创作或学术讨论中,常用来形容对文字、行为的调整和完善。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权威解释,可参考韩愈文集或《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绳削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其中,「绳」是指用纺成的纤维制成的长条状物,用于捆绑、悬挂等,也可以表示联结、牵引的意思;而「削」则是指削减、去除、刮削的动作。
「绳」字的左右两侧是「纟」部,表示与绳子相关的意思;而「削」字的左边是「刂」部,表示与刀削相关的意思。根据部首的不同组合,可以方便地查找和学习汉字。
关于笔画,「绳」字总共由8画组成,「削」字总共由9画组成,可以通过笔画来区分不同的汉字。
「绳削」这个词的来源较为常见的说法是源于古代《尔雅》一书,书中记录着各种汉字的意义。然而,具体的来源尚难考证。
在繁体字中,「绳削」的写法和简体字是相同的,没有变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变化。以「绳」为例,古代的写法多为「繩」,其中更注重强调纤维的交织状态;而「削」字在古代写作「舃」,与今天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绳削」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
1. 父亲用绳削将木头捆绑在车上,确保安全运输。
2. 这个项目需要削减众多条件,以便更加精简和高效。
3. 师傅用绳削技术将竹子制成了精美的工艺品。
与「绳削」相关的组词有「绳索」、「纤绳」等,都表示与绳子相关的概念。
近义词包括「绳索」、「系绳」等,表示与绳子相似的词语。
反义词则是「绳解」,表示解开、松开绳子的动作。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