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木工弹墨、斧削。引申指纠正,修改。 唐 韩愈 《樊绍述墓志铭》:“其富若生蓄万物,必具海含地负,放恣横纵,无所统纪,然而不烦於绳削而自合也。”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八·艺林伐山》:“有伐山者,有伐材者。伐材者已成之柱,略加绳削而已;伐山则蒐山开荒,自我取之。” 清 谈迁 《与霍鲁斋书》:“幸逢鸿匠,大加绳削。”
绳削(shéng xuē)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构词法和古代文献用例综合理解:
本指“绳索”,引申为准则、法度。《说文解字》释:“绳,索也。” 在“绳削”中取其比喻义,指规范、修正的尺度,如《书经·冏命》“绳愆纠谬”中的用法。
本义为“用刀刮除”,《说文》注:“削,鞞也。一曰析也。” 引申为删改、修正,如《汉书·礼乐志》“削黜其文”的削订之意。
“绳削”属动宾结构复合词,字面指“以绳墨削正”,实际含义为:
明确释义:“绳削,谓以绳墨削正。指修改诗文,使之合乎规范。”
引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绳,所以束物……引申为纠谬之具”,佐证“绳”的规范义与“削”的修正义结合逻辑。
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八:“作文如治器,绳削不可废”,以工匠修器喻文章修改的必要性。
词汇 | 侧重方向 | 差异点 |
---|---|---|
绳削 | 依准则系统性修正 | 含“标准+修正”双重动作 |
斧正 | 恳请他人修改 | 谦辞,对象为他人 |
刊削 | 删除冗余 | 仅强调删减 |
该词今多用于学术批评、古籍整理、文学创作 等语境,如:
“此文结构松散,尚待绳削。”(指需依写作规范调整)
参考文献(真实可查的学术来源):
“绳削”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部分词典(如)将其归类为成语,解释为“比喻勤奋学习”,但这一用法在其他文献中较少出现,可能属于特定语境下的引申。更常见的用法仍以“修正、规范”为主,尤其在文学创作或学术讨论中,常用来形容对文字、行为的调整和完善。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权威解释,可参考韩愈文集或《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摆张比美博望槎唱影嵖岈成德瞋目搤腕赤留乞良刺蝥搓擦底稿端泐翻梢费役颔命华敻匠意见说娇姹骄蹇籍赋季瓜缉柳井台金雘决算居艰刊物落铜冒死马如游龙墓生儿砰輷前此迁军敲铿亲朞弃人齐山日记帐山冕赡通沈着十干湿哭乾啼食葚十王使効霜虀索偿淘坏亭子间图钉瓦狗未能午饭无视雾眼下马牌衔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