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佳士,才识过人的人士。《晋书·羊祜传》:“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 宋 叶适 《<黄子耕文集>序》:“ 豫章 黄子耕 ,少所树立,便入高人胜士之目,不独倚先世为重也。” 明 方孝孺 《题褚遂良书唐文皇帝哀册墨迹》:“ 晋 宋 间人以风度相高,故其书如雅人胜士。”
(2).佛教语。对持戒者的尊称。见《释氏要览》卷上引《月灯三昧经》。 元 德异 《<坛经>序》:“近得 通上人 寻到全文,遂刊於 吴 中 休休禪寺 ,与诸胜士同一受用。”
胜士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典色彩的称谓,指才德出众、品行卓越的贤士,常用于赞誉学识渊博、修养深厚之人。其释义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才德超群之士
“胜士”由“胜”(优异、杰出)与“士”(古代指有学识或德行的人)组合而成,强调其人在学识、德行或能力上的卓然不群。如《汉语大词典》释为:“佳士,才识过人的人。”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1263页。
通“圣士”的雅称
古汉语中“胜”与“圣”音近互通(如《康熙字典》注:“胜,音圣”),故“胜士”亦可解作“圣士”,暗含道德境界近乎圣贤之意。
来源:《康熙字典·未集下·肉部》(中华书局影印本)。
《晋书》中的典范
《晋书·羊祜传》载:“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尝慨然叹息,顾谓从事中郎邹湛等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此处“胜士”与“贤达”并列,指历代登高怀古的杰出之士。
来源:《晋书·卷三十四·羊祜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苏轼诗中的隐逸高士
苏轼《浣溪沙·忆旧》词云:“长记鸣琴子贱堂,朱颜绿发映垂杨。如今秋鬓数茎霜。聚散交游如梦寐,升沉闲事莫思量。仲卿终不避桐乡。”清代词学家朱孝臧注此词时,以“胜士”指代品德高洁的隐者(注本《东坡乐府笺》)。
来源:《苏轼全集校注·词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册,第201页。
《辞源》的经典解释
现代权威工具书《辞源》明确释义:“胜士,犹言佳士。德行或才学优异之人。”并引《景德传灯录》佛典用例:“胜士安禅,灵祇护法。”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3册,第2491页。
古代注疏的印证
清代学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胜”为“任也”,引申为“能担当大任者”,故“胜士”即“士之优异者,堪当重任”。
来源:《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76页。
“胜士”一词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德才兼备者的推崇,其权威释义始终围绕才识德行双优的核心内涵,兼具历史文献与经典注疏的双重支撑。
“胜士”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才识过人的佳士
指品德高尚、才学出众的人士。例如《晋书·羊祜传》提到“贤达胜士”,即指这类卓越人物。
佛教对持戒者的尊称
在佛教语境中,“胜士”特指严格遵守戒律的修行者,源自《释氏要览》引用的《月灯三昧经》。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释氏要览》《晋书》等原始文献,或访问查字典等平台(来源、2)。
白货白脸摆样宝蜡北向沧海客谗竖饬兵吃铁石穿空绰的打一棒快球子登高能赋端秀烦混反朴还淳奉养富才告言傋霿瑰侈贵耳贱目好梦难成横说竪说贺幛潢潦豁亮亮渐冉监院洁冷激将赍嗟涓埃之力骏惠旷莽苦心孤诣亮拱两观之诛连辉炼质淋头盖脑泥蛋拟注戕身伐命乾象历切切此布屈服荏菽润滋滋尚志盛君生死缘沈宋体神霄绛阙失流疎剌适趣土窑汪波午刻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