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長攙 ”。古踏田農具。 唐 杜甫 《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之二:“長鑱長鑱白木柄,我生託子以為命。” 元 王祯 《農書》卷十三:“長鑱,踏田器也……在園圃區田,皆可代耕,比於钁劚省力,得土又多。古謂之蹠鏵,今謂之踏犁,亦耒耜之遺制也。”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一:“長鑱,踏田器也。鑱比犁鑱,頗狹,制為長柄,謂之長鑱。” 清 嚴如熤 《三省邊防備覽·策略》:“各保身家,長攙白梃,盡成勁旅。”
“長镵”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基本定義
長镵(亦作“長攙”)是古代一種踏田農具,形制類似踏犁,主要用于翻土耕作。其特點是帶有長柄,镵頭較犁鑱狹窄,適合在園圃或小塊田地使用。
文獻記載
功能特點
相比普通鋤具,長镵操作省力且翻土效率更高,尤其適合山地或土質較硬區域,被稱為“耒耜之遺制”(古代農具的改良版)。
部分資料(如)提到“長镵”作為成語,表示“心思長遠,不為小利所動”。但此解釋權威性存疑,因“镵”在古籍中多指農具或醫療工具(如針灸用長針),與“馬镫”關聯較少,且未見其他權威詞典佐證,可能為誤釋或現代引申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農政全書》《王祯農書》等古代農學專著。
長镵(zhǎng juǎ)是一個漢字詞,由“長”和“镵”兩個字組成。
“長”字的部首是“長”,總筆畫數為8。而“镵”字的部首是“钅”,總筆畫數為16。
“長镵”一詞來源于古代鐵器的一種形狀,類似于現代的大號號角,通常用于呼叫和發出警報的用途。
《長镵》的繁體字為「長鑱」。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常使用豎排書寫。例如: 鑱
長
镵
1. 橫渡長镵灣的漁民正在努力劃槳。
2. 士兵手持長镵,崗哨守得嚴密。
組詞:長號、號角、豎笛
近義詞:號角、警報器、喇叭
反義詞:靜、寂靜、噤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