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稱日落之處。《文選·張衡<西京賦>》:“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與 濛汜 。” 薛綜 注引《楚辭》:“出自 陽谷 ,入于 濛汜 。” 唐 白居易 《開成大行皇帝挽歌詞》之三:“ 鼎湖 龍漸遠, 濛汜 日初沉。” 明 何景明 《待曙樓賦》:“賓 暘谷 以馳想,候 濛汜 而思結。”
2.喻人垂暮之年。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郭璞<遊仙>》:“永得 安期 術,豈愁 濛汜 迫。”《晉書·藝術傳·索紞》:“少不習勤,老無吏幹, 濛汜 之年,弗敢聞命。” 清 吳偉業 《清涼山贊佛》詩之四:“遠駕求長生,逐日過 濛汜 。”
“濛汜”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自然景象
指霧氣濃厚、景物朦胧的狀态,常用于描述霧霭彌漫的天氣或晨昏薄霧籠罩的景象。例如《楚辭·離騷》中“濛濛我心”即用此意,表達内心的迷茫感。
神話中的地理概念
在古籍中,“濛汜”被描述為日落之處,與象征日出的“扶桑”相對。如《西京賦》中“日月出入,象扶桑與濛汜”,體現古人對太陽運行軌迹的想象。
時間與生命的象征
因日落象征終結,“濛汜”可喻指人垂暮之年或時光流逝。如南朝江淹詩句“豈愁濛汜迫”,暗含對衰老的感慨。
字源與結構
該詞在古典文學中頻繁出現,例如:
發音:méng sì(注意“汜”不讀作fèi或fàn)。
建議: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尤其在閱讀古籍時需區分自然描寫與神話/比喻用法。
《濛汜》(méng sì)這個詞指的是霧氣濃密或是雨霧交織的景象,多用于描述天氣狀況或自然景觀。它由部首氵(三點水)和音符目組成,總共10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籍《詩經》中的《鄘風·采葛》:“汜則既明,翩翩其雨。”在古代,人們用“汜”來表示雨,後來引申為霧氣濃密的意思。而又加上“濛”字,表示雨霧交織。所以,“濛汜”形容的就是霧氣濃密、雨霧交織的景象。
在繁體字中,濛汜分别寫作“濛”和“汜”,沒有變體。繁體字的字形更加複雜,筆劃繁多,和簡體字有所不同。
古時候,濛汜的字形還有一些變化。例如《廣韻》引《世說新語注》記載:“河濛濕地,到處皆沾。”此處的“濛”字形像是由雨天和水組成的,表示雨水浸泡濕地。
例句:
1. 晨霧朦胧,整個村莊被濛汜所籠罩。
2. 這幅畫所描繪的山水畫面,恰如濛汜迷蒙的仙境。
組詞:
1. 千濛萬汜(形容雨霧彌漫,茫茫一片)
2. 濛汜如霧(形容霧氣濃密)
近義詞:
蒙蒙細雨、迷霧彌漫
反義詞:
晴朗明亮、晴空萬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