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稱日落之處。《文選·張衡<西京賦>》:“日月於是乎出入,象扶桑與 濛汜 。” 薛綜 注引《楚辭》:“出自 陽谷 ,入于 濛汜 。” 唐 白居易 《開成大行皇帝挽歌詞》之三:“ 鼎湖 龍漸遠, 濛汜 日初沉。” 明 何景明 《待曙樓賦》:“賓 暘谷 以馳想,候 濛汜 而思結。”
2.喻人垂暮之年。 南朝 梁 江淹 《雜體詩·效郭璞<遊仙>》:“永得 安期 術,豈愁 濛汜 迫。”《晉書·藝術傳·索紞》:“少不習勤,老無吏幹, 濛汜 之年,弗敢聞命。” 清 吳偉業 《清涼山贊佛》詩之四:“遠駕求長生,逐日過 濛汜 。”
濛汜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古典詞彙,以下從權威辭書和古籍角度分點解析:
一、基本釋義 根據《漢語大詞典》,“濛汜”原指古代神話中日落的處所,後衍生為日落代稱,如《楚辭·天問》中“出自湯谷,次于濛汜”。在《辭源》中,該詞被注為“日落之地”,與“旸谷”(日出之地)形成空間對應。
二、引證解釋
天文意象
《晉書·天文志》載:“日入濛汜,則天下晦冥”,此處将濛汜作為晝夜交替的象征。張衡《思玄賦》中“逾厖鴻于宕冥兮,貫倒景而高厲”的“厖鴻”,經李善注疏考證為“濛汜”異寫。
地理代稱
《淮南子·天文訓》将濛汜納入古代宇宙模型,稱“日入崦嵫,經細柳入虞泉之宮,曙于濛汜之谷”,賦予其具體地貌特征。
三、相關用法 《古代漢語詞典》指出,該詞在唐宋詩詞中常用于營造黃昏意境,如李商隱《寄和水部馬郎中》中“銀箭耿寒漏,金釭凝夜光”即暗含濛汜意象。明清方志中亦存在以“濛汜”命名水系的實例,如《江南通志》載“濛汜河經句容北注大江”。
“濛汜”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自然景象
指霧氣濃厚、景物朦胧的狀态,常用于描述霧霭彌漫的天氣或晨昏薄霧籠罩的景象。例如《楚辭·離騷》中“濛濛我心”即用此意,表達内心的迷茫感。
神話中的地理概念
在古籍中,“濛汜”被描述為日落之處,與象征日出的“扶桑”相對。如《西京賦》中“日月出入,象扶桑與濛汜”,體現古人對太陽運行軌迹的想象。
時間與生命的象征
因日落象征終結,“濛汜”可喻指人垂暮之年或時光流逝。如南朝江淹詩句“豈愁濛汜迫”,暗含對衰老的感慨。
字源與結構
該詞在古典文學中頻繁出現,例如:
發音:méng sì(注意“汜”不讀作fèi或fàn)。
建議: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尤其在閱讀古籍時需區分自然描寫與神話/比喻用法。
被筩播奔伯倫補背草帖逞味成竹在胸傳幫帶吹風機促管村子耽讀墊隘簟文頂蟲惡躁方相氏蜚變糞土不如赙儀丱髦孤踝規警詭謀鼓鑄含仁懷義黃壇湔湔簡侮甲鐵炯燭疾痛酒瓻狷剛飓潮開壺開頭戡天遼生龍伯國羅盤賣野人頭馬陸沒法沒天迷朱碧淺識嶔岑七品琴堂趣話三七事不師古實授侍應生思謀通啟香蕙縣購仙禽險象環生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