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代 時征收田賦的一種附加稅。《資治通鑒·後唐明宗天成元年》:“除夏秋稅省耗。” 胡三省 注:“舊例,夏秋二稅先有省耗,每鬥一升,今後祇納正稅數,不量省耗。”《資治通鑒·後漢隱帝乾祐三年》:“ 章 聚斂刻急。舊制,田稅每斛更輸二升,謂之‘雀鼠耗’, 章 始令更輸二鬥,謂之省耗。”
"省耗"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核心含義可以從字義構成和古籍用例兩方面進行解釋:
字義解析與核心含義
古籍用例與語境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見于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十七帖》中的《省别帖》(或稱《省足下别帖》)。原文片段為: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諸奇……省耗 損,欲廣異聞。”
- 語境分析:在這封信劄中,王羲之在開頭說“省足下别疏”,意為“看了您(友人周撫)的另一封信”。後文“省耗損”中的“省”,與開頭的“省”(看、閱)同義,即“看到(信中提及)有損耗/虧損” 的意思。這裡的“耗損”指對方在蜀地可能遇到的實際物資或精力上的消耗損失。王羲之接着說“欲廣異聞”,表達了對蜀地風物奇聞的興趣,暗示希望對方在經曆損耗之餘,能多分享見聞以作補償或慰藉。
- 此處的“省耗”:在這個特定語境下,“省耗”不是一個獨立的固定詞組,而是“省”(看、知悉)+ “耗”(損耗)的組合,意為“得知(您)有損耗” 或“看到(信中提及)損耗的情況”。這體現了文言文中詞語組合的靈活性。
現代理解與應用 雖然“省耗”在現代漢語中不作為常用詞存在,但根據其字源和古籍中的潛在含義(特别是在非《十七帖》語境下被單獨理解時),它可以被解釋為:
“省耗”一詞,從構詞法上看,意指“減少消耗損耗”。其最著名的出處是王羲之《十七帖·省别帖》,但在該語境中,“省耗”是“省”(看、知悉)與“耗”(損耗)兩個詞的臨時組合,意為“得知有損耗”。在現代漢語中,它已不再活躍使用,其核心概念“減少消耗”已被更常用的詞彙如“節約”、“節省”、“降低損耗”等所取代。
參考資料說明: 由于“省耗”非現代常用詞,且主要見于古籍(尤其王羲之法帖),其解釋主要依據對古漢語字義的訓诂分析和對特定文獻(《十七帖》)的解讀。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未收錄此詞條。相關字義可參考:
“省耗”是五代十國時期征收田賦的一種附加稅,主要作為正稅之外的額外征收項目。以下是詳細解釋:
省耗最早出現在五代後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最初每鬥稅糧加征一升作為損耗補償。到後漢隱帝乾祐三年(950年),財政官員王章将原本的“雀鼠耗”(每斛稅糧加收二升)大幅提高到二鬥,并改稱“省耗”,成為田賦的主要附加稅之一。
《資治通鑒》明确提到後唐和後漢時期省耗的征收變化,胡三省注疏中亦詳細解釋了其來源與演變。
省耗本質是五代時期官府通過附加稅擴大財政收入的手段,反映了當時賦稅制度的嚴苛與民生的艱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資治通鑒》等史籍原文。
哀哀欲絕邦治鮑孤雁剝桡殘落剗削朝珂垂帷觸忌簇辇丹參道訓登軀地邊地子芳塵台泛索反踵夫複何言改序詭言浮說咕弄赫煥慌不擇路黃目花拳綉腿浃旦澗壑诘蹶接續急濬兢戒緊行無善蹤紀羣交軍士刳形去皮老蜯戀酒貪花柳浦悶弓兒明耀樸鈍淺鄙僑廬奇光異彩啓節攘袪髯鬣擅事十二肖雙凫疏理騰聲田蕩婉瘱蔚帖小暑下竅西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