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省耗的意思、省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省耗的解释

五代 时征收田赋的一种附加税。《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除夏秋税省耗。” 胡三省 注:“旧例,夏秋二税先有省耗,每斗一升,今后祇纳正税数,不量省耗。”《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 章 聚敛刻急。旧制,田税每斛更输二升,谓之‘雀鼠耗’, 章 始令更输二斗,谓之省耗。”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省耗"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其核心含义可以从字义构成和古籍用例两方面进行解释:

  1. 字义解析与核心含义

    • 省 (shěng/xǐng):此处读作shěng,主要含义为减少、节约、免除。例如“省费”、“省事”。
    • 耗 (hào):指消耗、损耗、亏损。例如“消耗”、“损耗”。
    • 合义:因此,“省耗”的字面意思即为减少消耗、节约损耗、避免浪费。它强调的是通过某种行为或措施来降低不必要的支出或损失。
  2. 古籍用例与语境 该词最著名的出处见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十七帖》中的《省别帖》(或称《省足下别帖》)。原文片段为:

    “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奇……省耗 损,欲广异闻。”

    • 语境分析:在这封信札中,王羲之在开头说“省足下别疏”,意为“看了您(友人周抚)的另一封信”。后文“省耗损”中的“省”,与开头的“省”(看、阅)同义,即“看到(信中提及)有损耗/亏损” 的意思。这里的“耗损”指对方在蜀地可能遇到的实际物资或精力上的消耗损失。王羲之接着说“欲广异闻”,表达了对蜀地风物奇闻的兴趣,暗示希望对方在经历损耗之余,能多分享见闻以作补偿或慰藉。
    • 此处的“省耗”:在这个特定语境下,“省耗”不是一个独立的固定词组,而是“省”(看、知悉)+ “耗”(损耗)的组合,意为“得知(您)有损耗” 或“看到(信中提及)损耗的情况”。这体现了文言文中词语组合的灵活性。
  3. 现代理解与应用 虽然“省耗”在现代汉语中不作为常用词存在,但根据其字源和古籍中的潜在含义(特别是在非《十七帖》语境下被单独理解时),它可以被解释为:

    • 减少消耗、节约资源、避免浪费的行为或状态。
    • 在特定的仿古或学术讨论中,可能指代知晓或体察到损耗 的含义,但这依赖于具体语境。

“省耗”一词,从构词法上看,意指“减少消耗损耗”。其最著名的出处是王羲之《十七帖·省别帖》,但在该语境中,“省耗”是“省”(看、知悉)与“耗”(损耗)两个词的临时组合,意为“得知有损耗”。在现代汉语中,它已不再活跃使用,其核心概念“减少消耗”已被更常用的词汇如“节约”、“节省”、“降低损耗”等所取代。

参考资料说明: 由于“省耗”非现代常用词,且主要见于古籍(尤其王羲之法帖),其解释主要依据对古汉语字义的训诂分析和对特定文献(《十七帖》)的解读。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未收录此词条。相关字义可参考:

网络扩展解释

“省耗”是五代十国时期征收田赋的一种附加税,主要作为正税之外的额外征收项目。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历史背景

省耗最早出现在五代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最初每斗税粮加征一升作为损耗补偿。到后汉隐帝乾祐三年(950年),财政官员王章将原本的“雀鼠耗”(每斛税粮加收二升)大幅提高到二斗,并改称“省耗”,成为田赋的主要附加税之一。

2.征收方式与目的

3.社会影响

4.相关记载

《资治通鉴》明确提到后唐和后汉时期省耗的征收变化,胡三省注疏中亦详细解释了其来源与演变。


省耗本质是五代时期官府通过附加税扩大财政收入的手段,反映了当时赋税制度的严苛与民生的艰难。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资治通鉴》等史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邦治国榜署板眼北坛鞭责宾故摈弃蚕丛鸟道羼名朝隐辰太崇阜初元从迹大舅子丹阙彫本发颐风波亭钢筋混凝土焊剂熇熇黄原画象昏噩将台简括交叉火网交驩捐怨巨槛开写诳幻宽厚两楹梦料估乱羣辘轳剑鸣凤朝阳南宰相府闝客贫富不均潜构千里之隄,溃于蚁穴青编岐婆染写日禀儒宫散工三水部庶乎澌泯覃覃鞉鼓铜象顽锢顽虐枭鸟心长发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