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滅亡的國家。《周禮·地官·媒氏》:“凡男女之陰訟,聽之于勝國之社。” 鄭玄 注:“勝國,亡國也。”按,亡國謂已亡之國,為今國所勝,故稱“勝國”。後因以指前朝。 元 張養浩 《濟南龍洞山記》:“ 歷下 多名山水, 龍洞 為尤勝……勝國嘗封其神曰 靈惠公 。” 明 宋濂 《故翰林待制承務郎兼國史院編修官柳先生傳》:“ 隆山 牟公 應龍 ,得太史 李心傳 史學端緒,且諳勝國文獻淵源之懿,儀章、官簿、族系,如指諸掌。” 王國維 《沉乙庵先生七十壽序》:“ 順康 之世,天造草昧,學者多勝國遺老,離喪亂之後,志在經世,故多為緻用之學。”
“勝國”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明确記載,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勝國”指被滅亡的國家,特指被當前政權所取代的前朝。例如,元朝在明朝文獻中常被稱為“勝國”,而明朝在清朝文獻中也可被稱為“勝國”。
詞源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地官·媒氏》:“凡男女之陰訟,聽之于勝國之社。”漢代鄭玄注解:“勝國,亡國也。”即“勝國”指已亡之國,因被今國所勝,故得此稱。
語義擴展
隨着時間推移,“勝國”逐漸成為曆史文獻中對前朝的代稱。例如:
指代前朝
在朝代更替後,新政權常稱被取代的政權為“勝國”。例如,清朝稱明朝為“勝國”。
特殊場景
古代“勝國之社”(前朝的社稷場所)曾用于處理民間糾紛,如《周禮》中記載的“男女陰訟”審理場所。
以上解釋綜合自《周禮》、鄭玄注疏及元明文獻案例,權威來源詳見滬江詞典、漢典等。
勝國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取得最終的勝利,戰勝其他國家。
拆分部首和筆畫:勝國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肉”部,右邊是“囗”部。它總共有8個筆畫。
來源:勝國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左傳》,在該書中,曾用“勝國臣民”描述戰國時期齊國文宣公的統治。
繁體:繁體字“勝國”保留了原始漢字的結構和形态,與簡體字“勝國”在意思上沒有明顯區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和現代有所不同,但勝國的意思并沒有改變。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會略有差異,但整體意義保持一緻。
例句:1. 他們經過辛苦的戰鬥,最終勝國了。2. 這場戰争的勝國歸功于統一的指揮。
組詞:勝國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使用,例如,“勝國者”(指取得勝利的國家或個人)、“勝國歡呼”(指戰勝後慶祝的歡呼聲)等。
近義詞:勝國的近義詞包括“勝利國”、“勝出國”等,它們都表示取得勝利,獲得優勢。
反義詞:勝國的反義詞則是“敗國”,表示失敗的國家,沒有取得勝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