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烽火,戰火。 清 昭槤 《嘯亭雜錄·金川之戰》:“諸将身蹈鋒火,總兵 任舉 、副将 買國良 殲焉。”
烽火(注:現代漢語中“鋒火”為“烽火”的誤寫,以下按規範詞形解釋)
古代軍事警報信號
指古代邊防通過燃燒柴草、狼糞等産生的煙火傳遞軍情。晝燃煙稱“烽”,夜舉火稱“燧”,合稱“烽燧”。其作用為警示敵襲、調遣援兵,屬早期軍事通信系統。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08頁);《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420頁)
引申指戰亂或戰争
因烽火與戰争緊密關聯,後衍生為戰事、兵禍的代稱。如“烽火連天”形容戰火蔓延。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398頁);《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526頁)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西周時期,幽王為博寵妃褒姒一笑,于骊山無故點燃烽火,諸侯誤以為敵襲而緊急馳援。後犬戎入侵時烽火失靈,直接導緻西周滅亡。此典故(載于《史記·周本紀》)成為濫用信任的典型警示。
來源:《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中國曆史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烽火台建制
漢代起于長城沿線廣設烽火台,間距約1.5-2.5公裡,由戍卒值守。遇敵情時,通過燃煙/火的次數、組合傳遞敵軍規模及動向,形成高效情報網絡。
來源:《中國軍事通史》(軍事科學出版社);《漢代烽燧制度研究》(考古學報,1981年第4期)
詩詞中的象征
杜甫《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以烽火喻安史之亂的動蕩;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烽火揚州路”暗指南宋抗金戰事。
來源:《全唐詩》;《宋詞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烽火”與“鋒火”辨析
“鋒”本義為兵器尖端,古籍中偶見“鋒火”代指戰火(如《後漢書》),但現代規範詞典均以“烽火”為正體。
來源:《漢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通用規範漢字表》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書或知網等學術平台查閱;線上資源可參考“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史記》數據庫:https://ctext.org/zh)
“鋒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鋒火”即“烽火”的異寫形式,指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信號,也引申為戰火或戰争。例如:
建議在正式寫作中使用“烽火”規範寫法,避免混淆。
邊議鄙谏匕筯博泛創夷箠敕慈奬惡許方輿繙讨飛煉瘋瘋颠颠鳳花錦鳳鳴墳首福先膚劄歸骖谽呀漢主畫黛積楚京倉津童駿德可變窺逼匮竭淚暈僚賢零章淋浪躏蹂杪季滅殒獰丑憑舟敲搒窮源羣策羣力日元三尺之孤山鹧石骨瘦人説戒暑天瑣旅素心蘭題籤通臂拳彤管威要霧水兀斜纖埃相料相嬗霄上蝦須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