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灭亡的国家。《周礼·地官·媒氏》:“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 郑玄 注:“胜国,亡国也。”按,亡国谓已亡之国,为今国所胜,故称“胜国”。后因以指前朝。 元 张养浩 《济南龙洞山记》:“ 歷下 多名山水, 龙洞 为尤胜……胜国尝封其神曰 灵惠公 。” 明 宋濂 《故翰林待制承务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柳先生传》:“ 隆山 牟公 应龙 ,得太史 李心传 史学端绪,且諳胜国文献渊源之懿,仪章、官簿、族系,如指诸掌。” 王国维 《沉乙庵先生七十寿序》:“ 顺康 之世,天造草昧,学者多胜国遗老,离丧乱之后,志在经世,故多为致用之学。”
“胜国”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明确记载,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胜国”指被灭亡的国家,特指被当前政权所取代的前朝。例如,元朝在明朝文献中常被称为“胜国”,而明朝在清朝文献中也可被称为“胜国”。
词源考据
该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媒氏》:“凡男女之阴讼,听之于胜国之社。”汉代郑玄注解:“胜国,亡国也。”即“胜国”指已亡之国,因被今国所胜,故得此称。
语义扩展
随着时间推移,“胜国”逐渐成为历史文献中对前朝的代称。例如:
指代前朝
在朝代更替后,新政权常称被取代的政权为“胜国”。例如,清朝称明朝为“胜国”。
特殊场景
古代“胜国之社”(前朝的社稷场所)曾用于处理民间纠纷,如《周礼》中记载的“男女阴讼”审理场所。
以上解释综合自《周礼》、郑玄注疏及元明文献案例,权威来源详见沪江词典、汉典等。
胜国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取得最终的胜利,战胜其他国家。
拆分部首和笔画:胜国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肉”部,右边是“囗”部。它总共有8个笔画。
来源:胜国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左传》,在该书中,曾用“胜国臣民”描述战国时期齐国文宣公的统治。
繁体:繁体字“勝國”保留了原始汉字的结构和形态,与简体字“胜国”在意思上没有明显区别。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的书写和现代有所不同,但胜国的意思并没有改变。古时候的写法可能会略有差异,但整体意义保持一致。
例句:1. 他们经过辛苦的战斗,最终胜国了。2. 这场战争的胜国归功于统一的指挥。
组词:胜国可以与其他词语搭配使用,例如,“胜国者”(指取得胜利的国家或个人)、“胜国欢呼”(指战胜后庆祝的欢呼声)等。
近义词:胜国的近义词包括“胜利国”、“胜出国”等,它们都表示取得胜利,获得优势。
反义词:胜国的反义词则是“败国”,表示失败的国家,没有取得胜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