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蠼螋。俗稱蓑衣蟲。《北史·隋秦王俊傳》:“帝及後往視,見大蜘蛛、大蛷螋從枕頭出,求之不見。窮之,知妃所為也。”參見“ 蠼2螋 ”。
“蛷螋”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qiú sōu,具體解釋如下:
蛷螋是昆蟲“蠼螋”(讀音:qú sōu)的俗稱,也被稱為“蓑衣蟲”。蠼螋是一類體形扁平、尾部呈鉗狀的昆蟲,常見于潮濕環境,部分種類會危害植物或家居。
《北史·隋秦王俊傳》曾記載:“帝及後往視,見大蜘蛛、大蛷螋從枕頭出,求之不見。”此處“蛷螋”被描述為一種可能帶有神秘或象征意義的生物。
蠼螋(蛷螋)屬于革翅目昆蟲,多數種類以腐殖質或小型昆蟲為食,尾部鉗狀結構主要用于防禦或交配。盡管部分種類可能入侵人類居所,但一般無害。
除“蓑衣蟲”外,蠼螋在不同地區還有“夾闆子”“耳夾子蟲”等俗稱,可能與民間傳說相關。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或生物學分類,建議參考權威工具書或昆蟲學資料。
蛷螋(qí·cu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螽斯(一種昆蟲),亦指心思敏捷。該字的拆分部首為蟲,筆畫數為11畫。
蛷螋最早出現在《爾雅·釋蟲》一書中。據考古學家研究,蛷螋一詞的來源可能與古時農耕文化中螽斯(一種具有象征義的昆蟲)有關。蛷螋的繁體字為蠤蟂。
蛷螋作為一個漢字,其古時的寫法有所不同。在古代使用繁體字的時候,蛷螋的寫法為蠤蟂。目前蠤蟂這個字已經很少在日常使用中出現,基本上被現代漢字寫法所取代。
1. 他的心思像蛷螋一樣靈活,總能輕而易舉地解決問題。
2. 他言語之間帶有蛷螋,常常能夠言中事,道中理。
組詞:蛷螋神、機蛷螋動、蛷螋之見。
近義詞:螽斯、小螽斯。
反義詞:呆頭蛇、怠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