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切磨;切磋相正。 宋 王安石 《與王深父書》之一:“自與足下别,日思規箴切劘之補,甚於飢渴。”《明史·王叔英傳》:“ 叔英 與 孝孺 友善,以道義相切劘。” 清 葉燮 《原詩·外篇上》:“詩道雜而多端,而友朋切劘之義,因之而衰矣。” ********* 《緻國6*民6*黨員書》:“但以主義相切劘,則舉凡營私壟斷之言,悉無自而入。”
磨擦。 漢 揚雄 《太玄·掜》“劘之於事” 晉 範望 注:“劘謂切劘。” 唐 劉禹錫 《砥石賦》:“沃之草腴,雜以烏膏。切劘下上,真質焯見。”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切劘漢語 快速查詢。
切劘(qiè mó)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切磋、琢磨以達到深入研讨或修正的目的,常用于學術、技藝或品行的探讨。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參考:
切磋琢磨
指反複研讨、推敲,以達到精進的效果。
例:《漢書·賈誼傳》引賈誼《治安策》:“切劘孝弟,蹈履忠正。”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437頁。
規勸修正
引申為對他人的言行或思想提出批評建議,促其完善。
例:宋·王安石《與孫莘老書》:“相切劘以道義,相薰陶以德業。”
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09年,第189頁。
二字組合強調通過反複剖析與打磨實現精進。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2013年。
《新唐書·文藝傳》載文人“切劘經義,辯析毫芒”,指深入研讨經典。
朱熹《答呂伯恭書》:“朋友切劘之益,不可一日無。”強調朋輩間道德砥砺。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第1128頁。
來源:《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1024頁。
釋“劘”為“磨砺”,引《廣雅·釋诂三》:“劘,磨也。”
注“切劘”為“切磋琢磨”,列于“劘”字條目。
(注:因古籍釋義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紙質權威辭書,确保學術嚴謹性。)
“切劘”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多次出現:
現代多用于形容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或團隊協作中精益求精的态度。例如:“設計師對作品切劘再三,力求完美。”
提示:若需查看更多古籍用例,可參考文獻來源。
百金抃栗超遷愁脈脈噉飯地到位倒偃大氣環流電烙鐵地秤地碓鞮譯象寄逗延覆敗福人捬膺公币儉不中禮檢制矯矯不羣急潮即此吉從截取疾捷金鲫就列渴塵魁三氣象菎蕗拉場骊駕淩空靈夢六臝冒家面勃匿藏牛黃狗寶毆攘批判現實主義千呼萬喚七科傾搖懈弛丘荒齊正身地屎屁直流樹空樹阙夢四亭八當陶母邀賓頽發外作畏後生微譏下才芗澤憲屬霄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