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民的意思、畬民的详细解释
畬民的解释
1.亦作"畲民"。
2.畬族古称。因从事畬耕(即刀耕火种),故名。古时分布在今闽﹑粤﹑赣﹑浙四省的山区。
词语分解
- 畬的解释 畬 ē 播种前,焚烧田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下种;刀耕火种。 刀耕火种的田地:“长刀短笠去烧畬。” 古同“畲”(中国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名):“自将陈吊眼、许夫人诸畬兵攻打蒲寿庚。” 姓。 畬 ú
- 民的解释 民 í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畬民”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词源与定义
“畬民”是畬族的古称,其名称来源于该民族的传统耕作方式“畬耕”(即刀耕火种)。南宋刘克庄在《漳州谕畲》中首次明确记载:“畲田不税,其来久矣”,说明“畬”作为族称与游耕经济密切相关。部分文献也写作“輋民”,如文天祥曾提到“盐寇輋民群聚”,指代闽粤赣交界地区的畬族群体。
二、历史演变
- 唐代以前:畬民被泛称为“蛮僚”“峒蛮”等,主要生活在福建、潮汕等山区。
- 南宋至元初:首次出现“畬民”正式称谓,并因组织“畲军”参与抗元活动被载入《元史》。
- 明清时期:地方志中普遍使用“畬民”“畬客”,部分畬族逐渐融入汉族,成为客家人或潮汕人的组成部分。
三、分布与经济
- 地理分布:历史上主要分布在闽、粤、赣、浙四省山区,现以福建、浙江为主(占总人口90%以上)。
- 生产方式:以刀耕火种和山地农耕为特点,形成“随山迁徙,去瘠就腴”的游耕传统。
四、文化特征
- 语言与文字:使用畬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 信仰与习俗:崇奉盘瓠传说,以“祖图”记录民族起源;重要节日“三月三”融合了祭祖与农耕文化。
- 自称与他称:畬民自称“山哈”(意为“山里的客人”),汉族多称其为“畬客”。
五、现代现状
目前中国畬族人口约74万(2021年统计),景宁畬族自治县是唯一畬族自治县,畬族文化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需进一步了解畬族语言、服饰等文化细节,可参考《畲族文化》及地方志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畬民》的意思
《畬民》是一个古代汉字词组,常用来形容素质低下、野蛮粗鄙的人。
拆分部首和笔画
《畬民》由部首“田”和“户”组成,拆分后的部首分别为“一”和“扉”,总笔画数为九画。
来源
《畬民》一词来源于古代文献,最早出现于《禹贡地域志》中。
繁体
《畬民》的繁体写法为「畬民」。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畬民》拆分后的部首分别写作「一」和「户」。
例句
这里的居民多为畬民,生活方式比较原始。
组词
畬民村、畬民社区、畬民文化
近义词
野蛮人、粗鄙人、无教养的人
反义词
文明人、教养人、素质高的人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