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畬民的意思、畬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畬民的解释

1.亦作"畲民"。

2.畬族古称。因从事畬耕(即刀耕火种),故名。古时分布在今闽﹑粤﹑赣﹑浙四省的山区。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畬民是中国传统文献中记载的少数民族群体,现多写作"畲民",指代我国南方畲族先民。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畲"字读作shē时,特指畲族;读作yú时,指开垦过两三年的田地。该词在历史文献中有双重含义:

一、民族学定义 指聚居在闽、浙、粤、赣等地的少数民族,其族称最早见于南宋刘克庄《漳州谕畲》记载:"民不悦(役),畲田不税,其来久矣",印证了畲民独特的农耕文化与赋税制度。他们以刀耕火种的游耕方式著称,《宋史·食货志》称之为"畲田",即"焚山林为田"的生产形态。

二、文化特征 畲民保持"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传承着以盘瓠传说为核心的口头文学,《高皇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服饰文化中"凤凰装"头饰,被《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志》记载为"椎髻跣足,衣尚青蓝"的独特形制。

三、现代民族识别 1956年国务院正式确认畲族为单一少数民族。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统计,现有人口约70万,主要聚居在福建宁德、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等地。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含山哈话、布努话等方言分支。

网络扩展解释

关于“畬民”的详细解释如下:

一、词源与定义

“畬民”是畬族的古称,其名称来源于该民族的传统耕作方式“畬耕”(即刀耕火种)。南宋刘克庄在《漳州谕畲》中首次明确记载:“畲田不税,其来久矣”,说明“畬”作为族称与游耕经济密切相关。部分文献也写作“輋民”,如文天祥曾提到“盐寇輋民群聚”,指代闽粤赣交界地区的畬族群体。

二、历史演变

  1. 唐代以前:畬民被泛称为“蛮僚”“峒蛮”等,主要生活在福建、潮汕等山区。
  2. 南宋至元初:首次出现“畬民”正式称谓,并因组织“畲军”参与抗元活动被载入《元史》。
  3. 明清时期:地方志中普遍使用“畬民”“畬客”,部分畬族逐渐融入汉族,成为客家人或潮汕人的组成部分。

三、分布与经济

四、文化特征

  1. 语言与文字:使用畬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2. 信仰与习俗:崇奉盘瓠传说,以“祖图”记录民族起源;重要节日“三月三”融合了祭祖与农耕文化。
  3. 自称与他称:畬民自称“山哈”(意为“山里的客人”),汉族多称其为“畬客”。

五、现代现状

目前中国畬族人口约74万(2021年统计),景宁畬族自治县是唯一畬族自治县,畬族文化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需进一步了解畬族语言、服饰等文化细节,可参考《畲族文化》及地方志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阿兰抱疹跋踬备载崩陨常器刺美大溜丹丘生垫圈刁斗翻台泛查庚庚革听勾军光说不练归农寒荄豪特合体字宏钜回图使觳觫车焦朽架舌头佳政罽宾金汉级任决善榔槌逻衞胪叙麻豆鸣吠客闽粤耐官凝恋抛物线千秋人物亲卫乞墅起卧全度取景软战山岭圣鼓声华圣经圣僧是非曲直石穴收货祀坛枉费日月威制小巧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