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申敕的意思、申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申敕的解释

亦作“ 申勅 ”。1.告诫。《汉书·成帝纪》:“公卿申敕百寮,深思天诫,有可省减便安百姓者,条奏。”《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臣﹞欲遵 伊 周 之权,以安社稷之难,即骆驛申勑,不得迫近輦舆,而 济 遽入陈间,以致大变。”《晋书·李憙传》:“其申敕羣僚,各慎所司,宽宥之恩,不可数遇也。” 清 黄宗羲 《馀姚至省下路程沿革记》:“当事每每以空言申勑,安得如 汪守 者而与之讲济世之事乎?”

(2).敕命;宣示诏令。 汉 蔡邕 《陈留太守胡公碑》:“灵柩将窆,申敕脩仪。”一本作“ 申勑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申敕郡国,贡士以经学为先。” 南朝 梁武帝 《申敕诸州讯狱诏》:“可申勅诸州,月一临讯,博询择善,务在确实。” 宋 苏辙 《再催行役法札子》:“伏乞更加申敕,速令详议,立成定法,以时行下取进止。”

(3).整饬;整顿。 宋 王安石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兵士杂於疲老,而未尝申勑训练。”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申敕是汉语中具有复合语义的动词,其核心含义为“反复告诫”或“明确训示”。“申”指重申、强调,“敕”原指帝王诏令,后延伸为严肃的告诫。该词常见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境,强调权威性、正式性的警示或规范行为。

  1. 词义解析

    从构词法看,“申”含申明、重申之义,如《说文解字》释“申”为“神也,七月阴气成”,后引申为陈述、表达;“敕”在《康熙字典》中定义为“诫也,自上命下之词”,特指帝王或尊长的命令。二者结合后,“申敕”既指反复强调命令,也含规范、约束之意(《汉语大词典》)。

  2. 历史用例

    古代典籍中,“申敕”多用于描述官方或权威的训诫。例如《后汉书·顺帝纪》载:“申敕刺史、二千石,严敕屯田”,此处强调帝王对地方官员的政令重申(《古代汉语词典》)。

  3. 现代语义扩展

    现代汉语中,词义从“上级对下级的命令”扩展至广义的严肃告诫,如“申敕纪律”表示对规章制度的强调。该词多用于法律、公文等正式文本,体现权威性与强制性(《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4. 近义词辨析

    “申敕”与“申饬”常被混用,但后者侧重口头斥责(如《清史稿》中“严加申饬”),而“申敕”更强调书面或制度化的规范(《辞海》第七版)。

网络扩展解释

“申敕”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shēn chì,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详细解释:

1.告诫、警示

指上级对下属或长辈对晚辈的劝诫与提醒。例如《汉书·成帝纪》记载:“公卿申敕百寮,深思天诫”,意为官员需告诫百官,谨记天意警示。此用法在历史文献中常见,如《三国志》提到“申勅不得迫近輦舆”,强调通过告诫维持秩序。

2.宣示诏令、敕命

表示帝王或上级发布命令。例如南朝梁武帝《申敕诸州讯狱诏》中“可申勅诸州,月一临讯”,即要求各州每月审查案件。宋代苏辙的奏折中也用“申敕”表达对法令的宣示。

3.整饬、整顿

引申为对事务或制度的规范与调整。如王安石在奏章中批评军队“兵士杂於疲老,而未尝申敕训练”,指未通过整顿加强军备。

词源与结构

“申”意为陈述、请示,“敕”指帝王诏令(参考“敕”字本义为“命令”),组合后体现“下级请示”与“上级命令”的双向互动,常用于古代官场或正式文书。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例句或详细演变,可查阅《汉书》《三国志》等文献,或参考汉典等权威词典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癍疮草芥人命驰逐嗒嗒单帐道园搭手大司成打销雕虫刻篆东头顿阨二类烦恼丝飞白匔匔桂阈汉竹皓白红男緑女画集黄流将养俭力谏説径寸镜屉金縢功诀窍枸橼扣眼,扣眼儿来日方长冷语量如江海廉姜醴齐里舍流敝楼阴鲁哲帽盔儿猛虎插翅弥竟名物悯恸潜泳朅伽企怀起翦儒酸时至运来唐古特填画趧赽同欢相图宪艺熙皞熙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