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时所学习的。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十:“ 王履道 安中 初学 东坡 书,后仕于 崇 、 观 、 宣 、 政 间,颇更少习。南渡以来,復还其旧。”
“少习”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少年时所学习的
指人在年少阶段积累的知识或技能。例如宋代曾敏行《独醒杂志》中记载,王履道早年学习苏轼书法,后因仕途经历改变风格,但最终回归少时所学。
学习不足或态度不端正
作为成语使用时,“少习”引申为学习时间或程度不够,导致知识水平有限或成绩不佳,常用于教育场景中批评学习态度或方法问题。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看相关文献或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少习》是一个成语,指“少学习、少修养”。它表示一个人学习不努力,修养不够,具有懒惰、懈怠的意思。
成语《少习》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中,“少”字由“小”和“丿”部首组成,它的笔画数为4;“习”字由“丿”和“㇏”部首组成,它的笔画数为3。
《少习》一词最早见于南朝宋柳宗元的《传习录·乡论》:“地方人皆少习。”后来,该词在文化界广泛使用。它通过贬义表达了一个人不勤学、不修身的行为。
《少习》的繁体字为「少習」。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有所不同。《少习》在古代可能以「少習」的写法出现。这个写法在现代已经转变为繁体字的形式。
1. 他成绩一直不好,因为他总是少习。
2. 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不能少习。
1. 学习、修养、努力、刻苦、自律。
近义词包括:不用功、无心、松懈、怠惰。
反义词包括:勤奋、用功、自律、精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