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錯誤地記載。 南朝 梁 江淹 《蕭領軍讓司空并敦勸啟》:“國勳必書,史不謬牘。”
“謬牍”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說明:
基本含義
指荒謬錯誤的言辭或文字,強調内容不符合事實或邏輯。由“謬”(荒謬、錯誤)和“牍”(古代書寫用的木簡,引申為文書、文字)組合而成。
出處與用例
最早見于南朝梁代江淹的《蕭領軍讓司空并敦勸啟》:“國勳必書,史不謬牍”,意為史書應如實記載功績,不可有錯誤。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錯誤言論或文字記載,尤其適合學術讨論、曆史考據等需嚴謹表達的語境。例如:“此文多處引證失實,堪稱謬牍。”
延伸辨析
與“謬誤”相比,“謬牍”更側重書面記錄的錯誤,而非泛指邏輯錯誤。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用例或現代引申義,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謬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錯誤的文章或文字。它由兩個部分組成:謬(mìuì)和牍(dú)。
謬的部首是讠(yán)字旁,共7個筆畫;牍的部首是片(piàn)字旁,共片4個筆畫。
《謬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的《世說新語》中,原文寫作“易于指謬牍,如探嗅(xún)所知。”意思是文章中錯誤之處如同指出錯誤之謬牍,就像用嗅覺去尋找事物一樣。
《謬牍》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謬字曾被寫成“謬”,牍字也曾被寫成“牘”。
1. 他的文章裡有一些明顯的謬牍,缺乏邏輯性和實際性。
2. 這個作者在描述曆史事件時,總是摻雜着一些謬牍。
1. 謬論:錯誤的觀點或看法。
2. 牍牒:指文書、文件。
1. 荒謬:指荒唐的、無理的情況或事物。
2. 錯謬:指錯誤、謬誤。
正确
準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