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iff] 山陡峭的一面,峭壁,绝壁
亦作“ 山厓 ”。陡立的崖壁。亦泛指高山。 三国 蜀 诸葛亮 《与兄瑾言治绥阳谷书》:“有 绥阳 小谷,虽山崖絶险,溪水纵横,难用行军,昔逻候往来,要道通人。” 北周 庾信 《枯树赋》:“白鹿贞松,青牛文梓,根柢盘魄,山崖表里。” 清 顾炎武 《王官谷》诗:“遗像在山厓,清风动巖穴。” 叶圣陶 《涿鹿的劈山大渠》:“渠道从西向东向东北,曲曲折折沿着 黄羊山 而去,全长八十里。需要劈开山崖二十二座。”
山崖指山地或丘陵地带中坡度陡峭、近乎垂直的岩体或土石体侧面,常形成险峻的地貌特征。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析其含义与用法:
指山地或丘陵中陡立如壁的岩石或土石坡面,强调其高耸、陡峭、不易攀爬的自然属性。例如:“探险队沿着陡峭的山崖向上攀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
二字组合强化了“山体陡峭边缘”的意象,属偏正结构复合词。
来源:许慎(汉)著 / 段玉裁(清)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强调坡度接近垂直(70°-90°),常与“陡峭”“险峻”“嶙峋”等形容词搭配,如“刀削般的山崖”。
多形成于构造运动或流水侵蚀作用,常见于峡谷、海岸地带,如长江三峡的悬崖峭壁。
在诗词中象征险阻或孤高之境,如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来源:王力.《古代汉语常识》.中华书局,2002.
词汇 | 核心差异 | 示例 |
---|---|---|
山崖 | 侧重整体陡坡面 | 山崖下的深谷 |
悬崖 | 特指上部凸出、下部凹陷的崖壁 | 悬崖边摇摇欲坠的巨石 |
绝壁 | 强调无法攀越的垂直岩壁 | 万丈绝壁 |
来源: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载:“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所述“壁起”之景即典型山崖地貌。
来源:徐弘祖(明).《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山崖”是汉语中一个常见的名词,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陡立的山壁或绝壁,通常形容山体中坡度极大、近乎垂直的侧面。例如:
在古典文献中,“山厓”是其异体写法(如清代顾炎武诗句),现代汉语统一规范为“山崖”。英语对应词为cliff,德语为Felsvorsprung。
爱火安车輭轮阿隐白日表兄妹粃蠹避席柴棍承事乘运丹头打褶點墨颠颓动画片坊巷燔书阬儒附加刑嘎嘎高魁龟孽古歰海航和哄翽翽徽志伽黎牋牍醮词借条节外生枝镜见进贤车鸡树刊革困寠库褥官岚峰礨石冷漠廉政猎跋淩侪砺志罗裙麻菲毛氂马骑镫内知傩逐窃鈎盗国青山不老器师虬牀商侩诗袋鼠盗填守蛙蝈骫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