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殘山的意思、殘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殘山的解釋

(1).謂山将盡處。 唐 杜甫 《遊何将軍山林》詩之五:“剩水 滄江 破,殘山 碣石 開。” 宋 蘇轼 《石鼻城》詩:“北客初來試新險, 蜀 人從此送殘山。”

(2).荒蕪的山。 宋 楊萬裡 《新竹》詩:“東風弄巧補殘山,一夜吹添玉數竿。”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殘山”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典詞彙,其解釋可從以下角度展開:

一、基本含義

  1. 自然地貌
    指山巒的盡頭或殘缺部分,如唐代杜甫《遊何将軍山林》中“殘山碣石開”,描寫山勢斷裂的景象。
    宋代楊萬裡詩句“東風弄巧補殘山”則用“殘山”形容荒蕪、不完整的山體,暗含自然修複的意境。

  2. 地理意象延伸
    蘇轼在《石鼻城》中以“蜀人從此送殘山”暗喻地勢險要的邊界,表達對旅途險阻的感慨。

二、文學與情感象征

  1. 家國隱喻
    常與“剩水”并提(如“剩水殘山”),代指破碎的國土或戰亂後的凄涼景象,如清代田蘭芳描述“剩沼殘山,忽免為金城銀阙”,暗含曆史變遷的滄桑感。

  2. 哲學意象
    宋代文人常借“殘山”表達不完美的事物狀态,如楊萬裡以新竹“補殘山”,隱喻殘缺中蘊含新生。

三、現代引申義

現代語境中可比喻不完整的事物或缺陷,如形容計劃不周、才華未達等,但此用法較少見于權威文獻,多源于網絡釋義。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典》權威釋義及杜甫、蘇轼等經典詩句的文學化用。如需查看具體詩句出處或擴展閱讀,可參考、4、5的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殘山

殘山是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殘”和“山”。

拆分部首和筆畫

“殘山”的拆分部首是“歹”和“山”,其中,“歹”是頭部部首,“山”是體部部首。根據漢字書寫規則,拆分部首在左邊,表示這個字的字義與拆分部首相關。

“殘”這個字共有10畫,“山”這個字共有3畫。

來源

“殘山”的來源暫無确切的文獻記載。根據字義推測,殘山指的是山峰或山脈的殘餘部分,可能是指山體的高處部分被削減或斷裂。

繁體

《殘山》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區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曆史資料,古時候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沒有特定的古代漢字寫法可與《殘山》相關聯。

例句

1. 這座山上有一片濃密的殘山,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

2. 殘山上的樹木因強風而倒下,給山腳下的村莊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組詞

1. 殘破:形容損壞或破碎的狀态。

2. 山川:泛指山和川,即山脈和河流。

3. 殘缺:形容不完整或有損壞的狀态。

近義詞

1. 殘垣:形容殘存的牆壁或垣牆。

2. 殘迹:指遺留下來的痕迹或痕迹。

3. 殘餘:指剩餘下來或殘留的部分。

反義詞

1. 完整:與殘山相對,指未受損或完全的狀态。

2. 富饒:與殘山相對,指土地肥沃或資源豐富。

3. 宏偉:與殘山相對,指壯觀或宏大的景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