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山丘。 宋 王休 《清清堂賦》:“山隴勾連兮明秀,湖波停蓄兮清漣。” 明 劉崧 《喜家僮至》詩:“日射水田禾葉暗,雨浮山隴豆花肥。” 清 劉大櫆 《程易田詩序》:“退而強學,栖遲山隴之間,雖非有苦,而亦未嘗有樂也。”
(2).古代指 祁連山 和 隴 西一帶地方。《周書·文帝紀上》:“君若督率所部,自 山 隴 東邁,吾亦總勒師徒,北道還闕。”
"山隴"為漢語複合名詞,由"山"與"隴"組合構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山丘連綿的地形"(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特指起伏較小的山地地貌。詞義解析包含三個維度:
一、基本詞義 "隴"通"壟",原指田埂或高地,《說文解字》釋為"天水大阪也"(來源:中華書局《說文解字注》)。在構詞法中,"山隴"屬偏正結構,強調以山為主體形成的地貌單元,常見于描述丘陵向山地過渡區域。
二、詞源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南北朝地理文獻,《水經注·渭水》載"山隴相屬"(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水經注校證》),指秦嶺北麓地貌。唐宋時期詞義擴展,白居易《登西山望硖石湖》"山隴平湖落照中"(來源:中華書局《全唐詩》),賦予其詩意意象。
三、現代應用 《地理學名詞》将其歸類為"次生山地類型"(來源:科學出版社《地理學名詞》第三版),指海拔500-1000米、相對高度200-500米的緩坡山地。地質特征多表現為褶皺山系外圍的沉積岩層,與"山巒""山脈"構成地貌連續體。
“山隴”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該詞在《楚辭·九辯》中被引申為“事物間的界限或差異”,強調不同層次或階段的過渡性。
網絡解釋多沿用傳統釋義,強調其地理指向性(如祁連山與隴西)。需注意,現代使用中“山隴”更多見于文學或曆史語境,日常口語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清清堂賦》《周書》等古籍原文,或查閱權威詞典。
騃谑鸨妓崩傾逼壓波若駁嘴裁詩讒閑創導刺宋案大白鼠大褂刀劍砥績嫡堂東砍西斫頓寄耳廓遏折豐歲格子環中花嘴花舌或問夥種澆競幾簟矜察靜悟驚翔蠲蕩決死矍踢課料控帶拉關系靈娲離衆腼瞢佞媚盤匜陴塢迫愶悭啬日月山三表五餌三寸不爛之舌埽黛神景詩将輸籍法頌文送鮮統攝文德殿汙道無厭足嫌舋小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