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匜:古代盥洗器皿盤與匜的并稱。盤以承水,匜以注水。《戰國策·趙策三》:“夫 吳王 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元史·祭祀志三》:“皇帝拭瓚訖,内侍奠盤匜。”《鏡花緣》第八6*九回:“劇憐偏網罟,始克奉盤匜。”
槃匜:古代盥洗用具。注水用匜,承水用槃。《儀禮·公食大夫禮》:“小臣具槃匜,在東堂下。” 鄭玄 注:“為公盥也,公尊不就洗。”《後漢書·禮儀志下》:“東園武士執事下明器……槃匜一具,杖、幾各一。” 清 唐孫華 《題文姬入塞圖》詩:“ 晉 氏獻容三廢後,拂廬猶自捧槃匜。”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盤匜漢語 快速查詢。
盤匜是古代中國用于盥洗的配套器皿,由“盤”和“匜”兩件器具組成,功能互補。以下是詳細解釋:
定義與用途
盤匜是盥洗工具的組合,其中匜(yí)為注水器,形似瓢,用于舀水傾倒;盤(pán)為承水器,用于接住流下的水。兩者配合使用,類似于現代的水壺與面盆組合。
結構與功能
文獻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戰國策·趙策三》:“金試則截盤匜”,表明其材質堅固;《儀禮·公食大夫禮》記載了其在諸侯宴飲禮儀中的使用場景。
使用場合
主要應用于祭祀、宴飨等莊重儀式,如《元史·祭祀志》記載皇帝祭祀時用盤匜淨手,體現禮制規範。
異體寫法
古文獻中亦作“槃匜”,如《後漢書·禮儀志》記載喪葬禮儀中“槃匜一具”作為陪葬明器。
此器具組合盛行于商周至漢代,後隨禮制簡化逐漸消失,現多見于考古發現及文獻研究。
盤匜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指盤子和碟子、餐盤和蓋碟。它是由兩個部分組成的,它的部首是皿(pán)和斥(chì),并且它是一個兩筆畫的字。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的繁體字為「盤匜」。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不同于現代漢字,有些字形可能發生了變化。在此情況下,「匜」的字形曾經是另一個字「貤」的變體,表示的是商賈的貨物。後來,這個字形逐漸變化,成為了現在的「匜」,與「盤」形成了「盤匜」。
以下是一些關于「盤匜」的例句:
組詞:盤子、餐盤、碟子、蓋碟
近義詞:盤子、碟子
反義詞:蓋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