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盤匜的意思、盤匜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盤匜的解釋

盤匜:古代盥洗器皿盤與匜的并稱。盤以承水,匜以注水。《戰國策·趙策三》:“夫 吳王 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元史·祭祀志三》:“皇帝拭瓚訖,内侍奠盤匜。”《鏡花緣》第八6*九回:“劇憐偏網罟,始克奉盤匜。”

槃匜:古代盥洗用具。注水用匜,承水用槃。《儀禮·公食大夫禮》:“小臣具槃匜,在東堂下。” 鄭玄 注:“為公盥也,公尊不就洗。”《後漢書·禮儀志下》:“東園武士執事下明器……槃匜一具,杖、幾各一。” 清 唐孫華 《題文姬入塞圖》詩:“ 晉 氏獻容三廢後,拂廬猶自捧槃匜。”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盤匜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盤匜是古代中國重要的盥洗禮器組合,由盛水的匜和接水的盤組成,主要用于祭祀、宴飨等禮儀活動中的沃盥之禮(洗手儀式)。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字源與字形

  1. 盤(盤)

    《說文解字》釋為“承槃也”,本義為敞口扁淺的承水器。早期字形如“般”,象手持皿傾水之形,後演變為“盤”,強調其器皿功能。

  2. 《說文解字》注:“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字形從“也”聲,象手持瓢狀器注水,特指帶流(出水口)與柄的注水器。


二、本義與功能

  1. 組合用途
    • 匜:用于盛清水,傾斜注水于手。
    • 盤:承接洗手後的棄水。

      二者配合完成“沃盥之禮”,見于《禮記·内則》:“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

  2. 形制特征
    • 匜:多為青銅制,橢圓深腹,前有流,後有鋬(手柄),西周至戰國流行。
    • 盤:寬沿淺腹,常見圈足或三足,常飾蟠螭紋等。

三、禮儀與文化意義

  1. 禮制象征

    盤匜為周代貴族禮儀核心器具,《儀禮·士昏禮》載“媵禦沃盥”,即婚禮中侍者持匜盤為新郎新娘行沃盥禮,象征潔淨與莊重。

  2. 等級标識

    青銅盤匜數量、紋飾反映使用者身份。如春秋“子仲姜盤”(上海博物館藏)飾浮雕水族,證實為諸侯級禮器。

  3. 文化演變

    戰國後漆木盤匜漸興,漢代陶制明器替代青銅器,功能逐漸世俗化。


四、典籍與考古佐證


參考文獻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禮記·内則》(上海古籍出版社《十三經注疏》)
  3. 馬承源《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兩周卷》(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盤匜是古代中國用于盥洗的配套器皿,由“盤”和“匜”兩件器具組成,功能互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用途
    盤匜是盥洗工具的組合,其中匜(yí)為注水器,形似瓢,用于舀水傾倒;盤(pán)為承水器,用于接住流下的水。兩者配合使用,類似于現代的水壺與面盆組合。

  2. 結構與功能

    • 匜:通常帶流口和把手,便于倒水,材質早期為青銅,後期出現陶、漆木等。
    • 盤:敞口淺腹,用于承接廢水,常見于禮儀場合的淨手流程。
  3. 文獻記載
    該詞最早見于《戰國策·趙策三》:“金試則截盤匜”,表明其材質堅固;《儀禮·公食大夫禮》記載了其在諸侯宴飲禮儀中的使用場景。

  4. 使用場合
    主要應用于祭祀、宴飨等莊重儀式,如《元史·祭祀志》記載皇帝祭祀時用盤匜淨手,體現禮制規範。

  5. 異體寫法
    古文獻中亦作“槃匜”,如《後漢書·禮儀志》記載喪葬禮儀中“槃匜一具”作為陪葬明器。

此器具組合盛行于商周至漢代,後隨禮制簡化逐漸消失,現多見于考古發現及文獻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八寶白親弁論筆掃千軍跛腳處分大落落大琴大事不糊塗琱琭冬米獨木橋繁禧翻招豐颀芬氲祓飾高更給濟革舊維新拱廊關陸和嫔胡枝扯葉艱關浃洽桀傲激咽抗莊科橢髡髦髡鉗老臞楞人列壁硫酸龍窠陋習沒十成門闆彌闊魔氛紐子泥垣宮琪華輕行拳打塞北山顔審鑒慎潰手頸受刑送歲粟特棠陰物外仙人棗小蘿蔔頭些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