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部分。《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6*体。’君取节焉可也” 唐 孔颖达 疏:“此二菜其根有恶,《诗》故云上善下恶,食之者取善节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善节汉语 快速查询。
“善节”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àn jié,其核心含义为“好的部分”。以下为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善”指良好、优点,“节”可理解为部分或段落,组合后特指事物中值得保留或采纳的精华部分。
古籍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引《诗经》“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唐代孔颖达在注解中提出:“此二菜其根有恶,《诗》故云上善下恶,食之者取善节也。”
意为:葑(蔓菁)和菲(萝卜)的根部可能有瑕疵,但应选取上部完好的部分食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查阅《左传》相关篇章或唐代注疏文献。
《善节》一词是指对待事物正确、公正、合适的态度和行为。它体现了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正直、公平、懂得廉耻的品质。在社会生活中,善节意味着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和正确的价值观,坚守原则,不偏不倚。
《善节》这个词由“口”和“聿”两个部首组成。部首“口”表示嘴巴,意味着语言、表达和言行;部首“聿”表示书写,意味着用笔写字。总共有12画。
《善节》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也是由于义而来。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是「善節」。
在古时候,汉字《善节》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体形态基本相似。比如,有些写作「善捷」或者「善切」等,但它们的意义基本相同。
1. 做一个有善节的人,言行要有道德底线。
2. 在处理纠纷时,我们必须保持善节,不偏袒任何一方。
3. 她以其善节的处事风格,得到了公司同事的高度赞扬。
组词:善行、节律、节制
近义词:正直、公正、廉耻
反义词:恶习、不义、毫无原则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