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节日名。俗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旧唐书·中宗纪》:“﹝ 景龙 四年﹞丙寅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观灯。”《水浒传》第六六回:“次日,正是正月十五日,上元佳节,好生晴明,黄昏月上,六街三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登高》:“岁上元夜,寺僧燃灯遶塔奏乐,金光明空,乐作天上矣。”
(2).古代历法名称之一。《史记·天官书》:“其纪上元。” 司马贞 索隐:“上元是古历之名。”《新五代史·司天考》:“布算积分,上求数千万岁之前,必得甲子朔旦夜半冬至,而日、月、五星皆会于子,谓之上元,以为历始。”
(3).旧以六十年为一甲子,讲阴阳五行的人以三个甲子共一百八十年为一周,称其中的第一个甲子为“上元”。
(4).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女名,即“上元夫人”。 唐 王勃 《七夕赋》:“ 上元 锦书传宝字, 王母 琼箱荐金约。” 唐 李白 《古风》之四三:“西海宴 王母 ,北宫邀 上元 。”
(5).指上天、太空。 唐 《南至日隔仗望含元殿香炉》诗:“抗殿疏元首,高高接上元。”
(6).指帝王。 明 张居正 《寿严少师三十韵》:“握斗调元化,持衡佐上元。”
上元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从以下几个词典角度进行解释:
指农历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
这是“上元”最核心和最常用的含义。古代以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又称元宵节、灯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上元节是重要的传统节日,以赏灯、吃元宵(汤圆)等习俗为主。
来源参考:《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
道教术语,指天神或仙境
在道教文化中,“上元”有特定指代:
来源参考:《道教大辞典》(中国道教协会编)、《宗教词典》(任继愈主编)。
古代历法术语
指古代历法推算的起点,称为“上元积年”。历法家需要找到一个理想的起始时刻(通常要求此时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等天象同时发生),以此作为推算历法的开端,这个起始点就称为“上元”或“历元”。
来源参考:《中国天文学史》(中国天文学史整理研究小组编著)、《中国古代历法》(张培瑜等著)。
其他含义
来源参考:《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史为乐主编)。
“上元”一词的核心含义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并由此衍生出道教神灵、仙境以及古代历法起点的含义,同时也有作为历史地名和仙女名称的用法。
“上元”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解释如下:
节日名称
指农历正月十五日的传统节日,又称“元宵节”或“灯节”。这一天有赏月、燃灯、猜灯谜、吃元宵等习俗,象征团圆与祈福。
文化习俗
如《水浒传》等古籍记载,上元节夜晚民间会举办灯会,寺庙亦有点灯祈福的仪式。
古代历法术语
指古代历法中的起始计算点,如《新五代史》提到“上元”为日、月、五星会合于子时的历法起点。
神话人物
指神话中的仙女“上元夫人”,常见于唐诗,如李白《古风》中提及“北宫邀上元”。
时间周期
阴阳五行理论中,以三个甲子(共180年)为一周期,第一个甲子称为“上元”。
象征性指代
可指帝王(如张居正诗句“持衡佐上元”)或代指“上天、太空”(见于唐代诗作)。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引用或扩展,可参考《旧唐书》《新五代史》等古籍记载。
版本憋劣不移阴惨劲残灭愁云惨雾雌劣辞灵淬镜道钉豆火断缣断治惰力飞檐走壁纷讼改组鼓唇归国华侨滚锅还道憨厚禾粟河章喉衿滑甘叽哩哇啦羁系课覈粮糗蛮里灭口能许鸟纪盘魄辔兜骑操怯挠凄朗穷暴丘乘秋稬渠凶热灼善人能受尽言深谈束柎顺水放船俟汾竦健酸寒太朴叹絶天水碧亭居听天委命颓落无业游民贤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