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髻的意思、寶髻的詳細解釋
寶髻的解釋
古代婦女發髻的一種。 唐 王勃 《登高台》詩:“為君安寶髻,蛾眉罷花叢。” 宋 柳永 《瑞鹧鸪》詞:“寶髻瑤簪,嚴妝巧,天然緑媚紅深。”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外谪》:“雲籠寶髻憑誰掠,月覷紗窗隻自眠。”《花月痕》第三回:“玲瓏寶髻重盤雲,百合衣香隔坐聞。”
詞語分解
- 寶的解釋 寶 (寳) ǎ 玉器,泛指珍貴的東西:寶貝。寶劍。寶物。寶藏(刵 )。國寶。財寶。珍寶。傳(俷 )家寶。如獲至寶。寶貴。 帝王的印信,借指帝位:寶座。登大寶(皇帝登基)。 敬辭,用于稱别人的,寶地。寶
- 髻的解釋 髻 ì 盤在頭頂或腦後的發結:髻丫。髻鬟。發髻。 筆畫數:; 部首: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寶髻”是古代婦女的一種發髻樣式,具有以下特點:
-
基本定義
指古代女性盤結頭發的一種發型,常以珍貴飾品點綴,體現華貴感。根據多個詞典解釋,“寶髻”一詞最早見于唐代詩文,如王勃《登高台》中“為君安寶髻”,說明其曆史悠久且與宮廷文化相關。
-
結構與裝飾
- “寶”字強調珍貴性,暗示發髻常搭配珠寶、玉簪(如柳永詞中“寶髻瑤簪”)、金钿等華麗飾品;
- “髻”指盤繞成結的發型,可能包含高聳、層疊等複雜造型,如《花月痕》描述的“玲珑寶髻重盤雲”。
-
文學與文化意象
在詩詞中,“寶髻”多用于描繪女性妝容的精緻與身份的高貴。例如:
- 李隆基詩句“寶髻偏宜宮樣”,表明其與宮廷時尚的關聯;
- 宋代《瑞鹧鸪》以“嚴妝巧,天然綠媚紅深”,突出其自然與雕飾并存的美感。
-
曆史演變
從唐代到明清,“寶髻”的樣式可能隨時代變化,但始終作為女性盛裝的重要元素。明代戲曲《金蓮記》提到“雲籠寶髻”,可見其在不同藝術形式中的延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造型或不同朝代的差異,可參考古代服飾研究文獻或文物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寶髻》是一個漢字詞彙,含有豐富的意義。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 “宀”和“骨”。來源于古代,形狀類似于珍珠髻,常用來形容女子頭上的發髻。它是古代婦女裝飾的一種,代表着高貴、端莊和美麗。
在繁體字中,寶髻的寫法保持不變。漢字在不同地區和時期的演變中,有時會出現形狀稍有不同的變化。但總體來說,它的形狀和意義都是相似的。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一些變化。對于寶髻這個詞來說,古代的寫法多是采用象形字的方式,以表達出發髻的形狀。由于漢字的演變,部分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意義仍然保持一緻。
以下是寶髻的一些例句:
1. 她頭戴金色寶髻,整個人看起來非常典雅。
2. 做一個華麗的寶髻需要耗費不少時間。
3. 在傳統的婚禮儀式上,新娘通常會佩戴着精美的寶髻。
除了寶髻外,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例如,“發髻”是頭發盤成髻狀的意思,與寶髻在表達頭發造型上有一定的關聯。另外,“鬈髻”指的是一種蓬松、卷曲的發髻,與寶髻的造型有所不同。
作為近義詞,可以使用“發髻”、“頭髻”等詞彙來替換寶髻,表示頭發的造型。而沒有一個明确的反義詞與寶髻相對應,因為它通常用來描述女性的發髻,沒有一種特定的字詞用來表達相反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