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奉天的意思、奉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奉天的解釋

奉行天命。《書·泰誓中》:“惟天惠民,惟辟奉天。”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作宮邑於 下洛 之陽,名相官曰尹。作《濩樂》,制質禮以奉天。”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奉天”一詞含義豐富,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一、詞源與基本含義

  1. 奉行天命
    該詞最早源于《尚書·泰誓中》的“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意為君主受命于天,需遵從天意治國。此概念在漢代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中被強化,強調帝王統治的合法性源于天授(如《春秋繁露》提及的“制質禮以奉天”)。

  2. 字義分解

    • “奉”:本義為恭敬地接受或遵從,引申為信仰、侍奉等;
    • “天”:指自然法則或至高權威,如《道德經》中“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二、曆史與文獻中的用法

  1. 古代政治語境
    常用于诏書開頭的“奉天承運”,如明代聖旨首句“奉天承運皇帝诏曰”,表明帝王代天行政的權威。

  2. 地名演變

    • 唐代:指長安(今西安),作為帝王“奉天命”的都城象征;
    • 清代:設“奉天省”,轄今遼甯省大部,省治為奉天府(今沈陽);
    • 近代:1929年更名為遼甯省,沈陽改稱“沈陽市”。

三、文化意義

  1. 象征皇權
    作為古代帝王正統性的核心表述,如“奉天”與“承運”結合,體現“君權神授”觀念。

  2. 哲學與倫理延伸
    道家思想中,“奉天”亦指順應自然規律,如《道德經》強調“有餘以奉天下”的治理理念。

“奉天”既包含政治哲學中“遵天命”的核心内涵,也通過地名變遷反映曆史沿革,兼具文化象征與實用功能。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或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尚書》《春秋繁露》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奉天

奉天是一個漢字詞彙,拆分部首為奉(人)和天(一)。

筆畫分别為4畫和4畫。

奉天源自中國古代的典籍《尚書大傳·舜典》,意為尊敬天命、順應天意。在曆史上,奉天也曾用作國號和地名。

奉天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奉天

在古代,奉天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比稍有不同。例如,古時候奉天的寫法為「奉天」。

以下是一些關于奉天的例句:

1. 凡事應當奉天順命,不可違背自然之道。

2. 他深信隻有奉天聖旨,才能治理國家。

一些與奉天相關的詞彙和短語:

組詞:奉命、奉獻、奉行、奉公守法。

近義詞:尊天、順天、順天應人。

反義詞:違天、逆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