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行天命。《書·泰誓中》:“惟天惠民,惟辟奉天。” 漢 董仲舒 《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質文》:“作宮邑於 下洛 之陽,名相官曰尹。作《濩樂》,制質禮以奉天。”
奉天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可從以下三個角度闡釋:
曆史地理概念
“奉天”曾為中國東北重要城市沈陽的舊稱。清代初期(1625年)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後,改稱“盛京”;順治十四年(1657年)設“奉天府”,取“奉天承運”之意,成為清代陪都。民國時期(1929年)改稱“沈陽”,但“奉天”仍作為省級行政區名沿用至1929年。
古籍中的政治哲學概念
在儒家典籍中,“奉天”指遵循天意治理國家。《尚書·泰誓》載“惟天惠民,惟辟奉天”,強調君主需秉承天命施行仁政。《漢書·禮樂志》亦有“王者承天意以從事”的表述,與“奉天”理念相通。
古代年號與建築
唐代昭宗李晔(891年)與西夏崇宗李乾順(1101年)均使用“奉天”為年號,取“尊奉天命”的政治象征意義。北京故宮“奉天殿”(今太和殿)為明清兩代皇帝舉行登基、朝會等重大典禮的場所,其命名源自“奉天承運”的皇權正統觀。
“奉天”一詞含義豐富,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奉行天命
該詞最早源于《尚書·泰誓中》的“惟天惠民,惟辟奉天”,意為君主受命于天,需遵從天意治國。此概念在漢代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中被強化,強調帝王統治的合法性源于天授(如《春秋繁露》提及的“制質禮以奉天”)。
字義分解
古代政治語境
常用于诏書開頭的“奉天承運”,如明代聖旨首句“奉天承運皇帝诏曰”,表明帝王代天行政的權威。
地名演變
象征皇權
作為古代帝王正統性的核心表述,如“奉天”與“承運”結合,體現“君權神授”觀念。
哲學與倫理延伸
道家思想中,“奉天”亦指順應自然規律,如《道德經》強調“有餘以奉天下”的治理理念。
“奉天”既包含政治哲學中“遵天命”的核心内涵,也通過地名變遷反映曆史沿革,兼具文化象征與實用功能。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或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尚書》《春秋繁露》等古籍。
闇主暴樂不古不今殘燒漕轉聰警蹈矩鬥絶渡頭反倒防護梵客發酸豐規瘋話風井粉面朱唇服形高耿高壘宮錦袍孤蓬自振海驢昏敝家府家門肌粟寄怨痾瘵快硬水泥曠渺枯滅遼東華表蒙頓膜呗牛膝盤都丞平陂屈陷人瑞喪聲嚎氣生榮亡哀神照時鳥授梓雙掩司局所善跳踯霆策頭撥王瑩挽須違世絕俗聞人溫溼湘妃竹小郎君夏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