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沙罗 ”。一种打击乐器,行军时又作为盥洗用具。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 子厚 独鞭马前去,曰:‘我自有道理。’既近,取铜沙锣於石上攧响,虎即惊窜。”《宋史·蛮夷传一·西南溪峒诸蛮上》:“ 雍熙 元年, 黔南 言 溪峒 夷 獠 疾病,击铜鼓、沙锣以祀神鬼,詔释其铜禁。” 清 吴任臣 《十国春秋·吴一》:“ 及 亦时时抵王内室,常遇王起盥潄,右手擎沙锣,可百餘两,实水其中以洗项。”参阅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
“沙锣”是古代一种兼具实用与乐奏功能的器具,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义 沙锣(音shā luó)是一种打击乐器,形似铜盘,常用于古代行军或民间活动中。其特殊之处在于兼具行军盥洗用具的功能,体现了古代器具的多用途设计特点。
二、历史用途
三、文化记载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如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对其形制有描述,印证了其作为乐器的属性。此外,《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亦收录此词,释义与上述一致。
提示:如需具体文献原文或更多历史用例,可参考《耆旧续闻》《云麓漫钞》等宋代笔记。
沙锣是指一种用于表演和乐队的打击乐器,通常由圆形的铜制锣面和悬挂锣面的支架组成。演奏时,演奏者用锣槌敲击铜制锣面,产生特定的音响效果。
沙锣的拆分部首为水和金,其中水表示与水有关的事物,金表示与金属有关的事物。根据《康熙字典》,沙锣的总笔画数为12画。
沙锣这个词的来源并不明确,但据推测,它可能是由“沙”和“锣”两个字组合而成。其中,“沙”可能指的是锣面敲击时发出的声音,而“锣”则指的是具体的乐器形态。
沙锣的繁体字为「沙鑼」。
在古时候,沙锣的写法并不完全与现代汉字相同。根据古籍记载,沙锣的古字形可能是「沙囖」。这种古字形稍有不同,但仍保留了表示沙锣这一意思。
1. 在春节晚会上,演奏家用沙锣奏响了激情四溢的锣鼓声,瞬间点燃了观众们的激情。
2. 她手握沙锣,有力地敲响,为表演增添了节奏感。
1. 锣鼓:指锣和鼓这两种乐器的组合。
2. 锣声:指锣被敲击所产生的声音。
3. 敲锣打鼓:形容喧闹或热烈的庆祝、慰问等活动。
近义词:锣、铜锣
反义词:安静、寂静、无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