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沙罗 ”。一种打击乐器,行军时又作为盥洗用具。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四:“ 子厚 独鞭马前去,曰:‘我自有道理。’既近,取铜沙锣於石上攧响,虎即惊窜。”《宋史·蛮夷传一·西南溪峒诸蛮上》:“ 雍熙 元年, 黔南 言 溪峒 夷 獠 疾病,击铜鼓、沙锣以祀神鬼,詔释其铜禁。” 清 吴任臣 《十国春秋·吴一》:“ 及 亦时时抵王内室,常遇王起盥潄,右手擎沙锣,可百餘两,实水其中以洗项。”参阅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九。
沙锣(shā luó)是古代中国的一种打击乐器,形制类似铜锣但体积较小,多用于仪仗、军中或民间娱乐活动。其名源自“沙”字可能指代声响沙亮,或与西域语言音译相关。
据《武经总要》记载,沙锣为“军中响器,以铜铸之,形如盘,击以节众”。宋代《东京梦华录》亦提及“杂剧乐部执沙锣、铙鼓”,说明其作为伴奏乐器的用途。
以青铜铸造,直径约20-30厘米,中心微凸,边缘穿绳便于手持。敲击时音色清亮短促,有别于大锣的浑厚。
单槌敲击,常见于仪仗队列指挥节奏,或民间“社火”“柘枝舞”等表演中。
当代学者结合敦煌壁画及出土文物(如甘肃榆林窟乐伎图)考证,沙锣可能由西域传入,与“沙罗”“沙拉”等异名同源,反映丝绸之路上乐器文化的交融。
参考来源:
“沙锣”是古代一种兼具实用与乐奏功能的器具,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定义 沙锣(音shā luó)是一种打击乐器,形似铜盘,常用于古代行军或民间活动中。其特殊之处在于兼具行军盥洗用具的功能,体现了古代器具的多用途设计特点。
二、历史用途
三、文化记载 该词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如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对其形制有描述,印证了其作为乐器的属性。此外,《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亦收录此词,释义与上述一致。
提示:如需具体文献原文或更多历史用例,可参考《耆旧续闻》《云麓漫钞》等宋代笔记。
黯淡苞蘖剥损闭架式材馆録缠丝玛瑙逞技尘冗悰绪鼎餗发狠胏石風績覆伞浮沈篙工跟捕公粥光霁皈命后计环连花墙建瓴见事生风禁围门就位淃涟忼直狂贼睽目莲界露庭猛攻面斥靡弊女儿子贫耗麒麟袍芹馆祈喜却奁诎意取悦神话视遇守约施博叔父松邱肃菁所主坛谕天害通明麻亡户万古长青畏畏象形拳仙山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