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夹杂在食物中的沙子。 宋 陆游 《排闷》诗:“賫粮杂沙墋,掬水以三咽。”
“沙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ā chěn,具体释义如下:
该词出自宋代陆游的诗作《排闷》:“赍粮杂沙墋,掬水以三咽”,描述行旅途中的艰辛,食物混入沙粒难以下咽的情景。
现代语境中较少使用,多用于古文或特定文学描述中。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如“含沙射影”“大浪淘沙”),可参考古籍或词典资料。
《沙墋》一词,指的是一种泥土的名称。沙墋可以用于建筑、烧制砖瓦等用途。这种泥土质地细腻,容易塑形,具有较好的粘结性。
《沙墋》一词拆分的部首为水和土,它们分别在繁体中表示为「氵」和「土」。根据这两个部首,可以检索到相关的汉字。
《沙墋》一词的总笔画数为11画。
《沙墋》一词的来源较为普通,没有明确的传说或故事与之相关。它是一种描述泥土的名称,属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与土地、建筑等有关。
《沙墋》这个词在繁体中的写法为「沙墋」,没有太大的变化。
根据历史文献和研究,古时候的「沙墋」也可以写作「沙鼓」。这两种写法在古代文献中都有出现,早期的汉字书写受到发展和地区因素影响,因此会出现多种写法。
1. 这堆沙墋可以用来制作砖块。
2. 他小心地雕刻着沙墋,赋予它生命般的形象。
3. 农民们挖出的沙墋被用于修复水坝。
1. 沙土:指的是沙质的土壤。
2. 沙尘:指的是沙子被风吹起形成的风沙。
3. 泥土:指的是湿润的土壤。
1. 沙土
2. 泥土
3. 黏土
1. 石块:指的是较大的岩石。
2. 淤泥:指的是沉积在水底的泥沙。
3. 砖石:指的是经过烧制的砖和石块。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