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采邑的意思、采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采邑的解释

(1) [town]∶封建领主所据有的庄园,通常有围墙,包括领主住所(如城堡)及周围佃农村舍

(2) [fief]∶古代诸侯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又叫食邑

详细解释

指古代卿大夫的封邑。《周礼·夏官·司勋》“凡颁赏地,参之一食” 郑玄 注引 汉 郑司农 曰:“不以美田为采邑。” 明 卓尔堪 《从军行》:“战胜食采邑,战死为国殤。” 清 彭始奋 《寄陇西观察赵韫退先生》诗:“新分采邑 陕西 偏,上奏仍屯塞下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采邑(cài yì),又称“食邑”、“封地”,是中国古代分封制度下君主赏赐给诸侯、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其核心含义包含土地、人民及统治权,具有鲜明的封建领主经济特征。以下是详细释义及学术依据:


一、核心释义

  1. 土地与属民

    指君主授予宗室、功臣的领地,包含土地及附着于土地的劳动者(庶民、农奴)。受封者(诸侯、卿大夫)享有该区域的赋税征收权、行政管理权及世袭权。《汉语大词典》明确释义为:“古代卿大夫的封地。收其赋税而食,故称食邑。”

  2. 俸禄形式

    作为世袭俸禄,采邑以封地内赋税替代俸禄发放。《辞源》指出:“采邑即食邑,卿大夫的封地,因收其赋税以供食用,故名。”


二、历史制度演变

  1. 西周分封制

    周天子将土地连同人民分封给诸侯(“授民授疆土”),诸侯再逐级分封卿大夫,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等级占有结构。采邑主需承担军事义务(如提供兵员)和纳贡责任。

  2. 秦汉至明清的演变

    秦汉推行郡县制后,采邑逐渐转为“食封户数”的虚封(如关内侯),受封者仅享赋税而无治民权。唐代以后实封减少,至明清时期仅保留象征性爵位俸禄。


三、现代引申义

在当代汉语中,“采邑”引申为个人势力范围或专属领域,常见于文学、历史论述中。例如:“这座古城曾是贵族的采邑,如今已成文化遗产。”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采邑"词条

    http://www.hydcd.com/cd/htm15/ci8278.htm

  2.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287页
  3. 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古代分封制度研究》

    http://www.cass.cn/zjs/202203/t20220322_5403340.shtml

  4. 国家图书馆《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食邑"条目

    http://read.nlc.cn/thematDataSearch/toGujiList

网络扩展解释

“采邑”是中国古代及欧洲中世纪的重要制度,具体含义和演变如下:

一、基本定义

  1. 词源与读音
    “采邑”拼音为cài yì,其中“采”在此读四声,意为诸侯或君主分封给卿大夫的土地。
    同义词包括“食邑”“封地”“采地”,均指以土地为基础的封赐形式。

  2. 核心概念
    采邑是君主对臣属的封赏,包含土地及其上的居民。受封者(如卿大夫或欧洲贵族)通过管理采邑获取经济收益(如租税),并承担相应义务(如进贡、兵役)。


二、功能与特点

  1. 中国周朝时期

    • 西周时,卿大夫在采邑内享有行政和司法权,需对诸侯履行军事、经济义务。
    • 秦汉后,采邑变为“食邑”,受封者仅收取赋税作为俸禄,无实际管辖权。
  2. 欧洲中世纪

    • 采邑制由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推行,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封地供终身使用但不可世袭。
    • 后期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成为封建贵族权力的基础。

三、历史演变与社会影响

  1. 独立性增强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通过采邑积累势力,甚至挑战诸侯权威;欧洲采邑则强化了领主与附庸的契约关系。

  2. 城市起源
    采邑作为封建行政中心,其边缘地带因商品交换和人口流动逐渐发展为市镇,成为城市雏形。


四、中西差异对比

维度 中国 欧洲
经济基础 以农业为主,赋税为俸禄来源 土地与农民绑定,领主直接管理
继承方式 早期可世袭,秦汉后逐渐削弱 最初不可世袭,后期演变为世袭
军事义务 依附于诸侯的军事体系 以骑兵役为核心,形成骑士阶层

(综合)


如需进一步了解制度细节,可参考、4、7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百溢拔济报囚卑礼厚币边都护便巧不足为奇裁红点翠苍皤车辂充销蹙融敌骑朵儿别尒朱風電粉泽癸穴庚涡咕容红汗呼儆謇博解手禁不住九难獧利闿导励精求治力术柳情花意乱灾蟒衣玉带免臣木腔宁柢匹遇剖篿弃背企逮清水脸琼杯铨除趣禅曲洑诎人阒若壬夫上代上周勝代神用十谒朱门九不开套索头肚威栗文宗学府窝圆武宫勿已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