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 、 漢 、 三國 魏 時在 敖山 (今 河南 荥陽 北)上置谷倉,後因以“漢厫”稱防饑的糧倉。 明 文徵明 《雪後早朝》詩:“負薪亦有號饑者,願得君王發 漢 厫。”厫,一本作“ 廒 ”。
“漢厫”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漢厫”指秦、漢、三國魏時期在敖山(今河南荥陽北)設置的谷倉,後泛指用于防饑的糧倉。其中“厫”是“廒”的異體字,意為儲存糧食的倉庫。
明代文徵明在《雪後早朝》詩中提到:“負薪亦有號饑者,願得君王發漢厫。”,此處借“漢厫”表達對開倉濟民的期望,體現其社會意義。
“漢厫”是古代特定曆史時期的糧倉名稱,兼具實用功能和文化象征意義。如需進一步了解“厫”字的詳細演變,可參考漢字字典或曆史文獻。
漢厫(hàn háo)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漢”和“厫”兩個字組成。
“漢”字的部首為“水”字,總筆畫數為3;“厫”字的部首為“廠”字,總筆畫數為11。
“漢厫”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字書法家漢章公,他的字是“厫公”。為了紀念他的書法成就,後人将他的字中的“厫”作為一個單獨的字形引申為“漢厫”。
“漢厫”這個詞的繁體字為「漢厫」。
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例如“漢”字的寫法為“汗”,而“厫”字則為“丨廠土音文”。
現在漢厫已經成為很多書法愛好者追捧的作品。
“漢厫”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漢厫書法”、“漢厫作品”等。
目前沒有與“漢厫”意思相仿的近義詞。
目前沒有與“漢厫”意思相反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