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晒谷物等用的席子。多用竹篾或芦苇等编成。《人民文学》1981年第2期:“石子的街面上洒满了包谷壳,铺满了晒席。”
晒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地域文化内涵的名词,指一种传统竹编农具,主要用于晾晒粮食作物。以下从词典释义、材质、用途及文化背景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晒席(shài xí)指用竹篾编织而成的长方形席子,通常铺于地面或晒台,用于晾晒谷物、豆类等农作物。其名称直白体现了功能——“晒”即曝晒,“席”指铺垫工具。《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晾晒粮食用的大席子” 。
由竹篾手工编织而成,结构紧密且透气性强。传统晒席需经选竹、破篾、刮青、编织等多道工序,竹篾交叉形成细密网格,既防止谷物漏撒,又保证阳光均匀照射。此类工艺在南方竹产区(如四川、湖南)尤为常见,是农耕智慧的体现 。
作为传统农具,晒席承载着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其使用场景多与丰收、农忙时节相关,常见于乡土文学与民俗记录中。例如四川凉山彝族地区,晒席(彝语称“依叉”)至今仍是秋收仪式的必备工具,象征对自然的感恩 。随着机械化干燥技术普及,晒席逐渐退出主流农业,但仍在部分农村保留实用价值,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被博物馆收藏 。
参考来源(符合原则的权威文献与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2016.
中国农业博物馆. 《中国传统农具图鉴》. 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四川省志·农业志》. 方志出版社,1996.
凉山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凉山彝族农具民俗研究》,2018.
“晒席”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指晒谷物等用的席子,通常由竹篾或芦苇编织而成,用于晾晒粮食或其他农作物。例如《人民文学》中描述:“石子的街面上洒满了包谷壳,铺满了晒席。”
在极少数语境中,“晒席”被解释为成语,比喻将事情公之于众(如提到“晒床席”的引申义)。但这一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属于特定解释或误传,需结合上下文谨慎使用。
如需进一步考证比喻义,建议查阅更权威的成语词典或文献。
阿们不造不知所言儳妇蝉机成合尺骨赤彘蹙拢代称倒装点鬼对等独阴风谷风行風雲變態辅郡该首宫堂恒象挥动甲坊翦径监门教招拘占狼疮领结淩块龙头士龙王乱亡瞒官不瞒私摩研木鵰闹宗派鸟灶滂人强制前令钦差大臣轻狂曲须仁里三头六臂少友饰让士习首状丝锥松毬锁匙琐故索诃胎动通辨退食委虵物俗席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