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袁的意思、三袁的详细解释
三袁的解释
明 文学家 袁宗道 、 宏道 、 中道 兄弟三人的合称。《明史·文苑传四·袁宏道》:“ 袁宏道 ,字 中郎 , 公6*安 人。与兄 宗道 、弟 中道 并有才名,时称三 袁 。” 清 钱谦益 《姚叔祥过明发堂共论近代词人戏作绝句》之六:“ 楚国 三 袁 季絶尘,白眉谁与 仲良 伦?”
词语分解
- 三的解释 三 ā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笔画数:; 部首:一; 笔顺编号:
- 袁的解释 袁 á 姓。 笔画数:; 部首:衣;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三袁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三袁,是中国文学史上对明代万历年间湖北公安县袁氏三兄弟的并称,他们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上共同倡导并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公安派”。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定义与成员构成
- 核心含义:“三袁”特指明代文学家袁宗道(字伯修)、袁宏道(字中郎)、袁中道(字小修)三兄弟。他们籍贯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故又称“公安三袁”。
- 关系:袁宗道为长兄,袁宏道居中,袁中道为季弟。三人皆进士出身,在文学上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文学革新运动。
2. 文学主张与“公安派”核心
- 反对复古:三袁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摹拟之风,提出尖锐批评,主张文学应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世道既变,文亦因之”)。
- 独抒性灵:这是三袁文学思想的核心。他们强调诗文创作要真实、自由地抒发个人的性情、情感和独特感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虚伪矫饰和形式束缚。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称赞其弟袁中道的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
- 推崇“趣”与“韵”:他们重视文学作品的自然趣味和韵味,认为好文章应有真趣、有生气。
- 重视通俗文学:肯定民歌、小说、戏曲等通俗文学的价值,认为它们“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
3. 文学史上的影响与地位
- 开创公安派:三袁是“公安派”的创始人和领袖,他们的理论和创作实践标志着明代文学复古思潮的终结和文学解放思潮的兴起。
- 推动文学革新:其“性灵说”对清代袁枚的“性灵说”及后世文学创作追求个性与真情产生了深远影响。
- 促进小品文繁荣:三袁(尤其是袁宏道)的山水游记、尺牍、随笔等小品文,清新俊逸,活泼自然,极大地推动了晚明小品文的繁荣,被视为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
4. 代表作品
- 袁宗道:著有《白苏斋集》,其论文主张“士贵通达”,反对艰深文风。
- 袁宏道: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著有《袁中郎全集》,其《叙小修诗》、《雪涛阁集序》等是阐发性灵说的重要文论,《满井游记》、《虎丘记》等是其山水游记名篇。
- 袁中道:著有《珂雪斋集》。他既是公安派理论的实践者,也在后期对公安派末流过于俚俗的弊病有所反思和修正。
权威来源参考:
- 《辞海》(第六版彩图本):“三袁”词条明确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并简述其作为公安派领袖的地位和“独抒性灵”的主张。
-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在“公安派”条目中,详细阐述了“三袁”的生平、文学理论(特别是“性灵说”)及其对明代文学革新的贡献。
- 周振甫著《中国文学史》(或类似权威文学史著作):在论述明代中后期文学思潮时,必然重点介绍“三袁”领导的公安派运动,分析其反对复古、提倡性灵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对“三袁”的生平、交游、文学理论的核心内涵(如“性灵说”、“真趣说”)、创作特色及其在晚明文学新变中的作用有系统论述。
- 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在明代文学批评部分,会详细解析“三袁”(尤其是袁宏道)的文学批评观点,如《叙小修诗》中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等著名论断的理论内涵和背景。
网络扩展解释
“三袁”是明代晚期三位袁姓文学家兄弟的合称,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因三人籍贯为湖北公安县,故史称“公安三袁”,他们也是“公安派”(又称“性灵派”)的核心代表人物。
基本解释
- 成员构成:三袁为同胞兄弟,长兄袁宗道(字伯修)、次兄袁宏道(字中郎)、三弟袁中道(字小修)。三人均进士及第,在文学创作和理论上有重要建树。
- 文学流派:他们倡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明代文坛盛行的复古模拟之风,主张文学应真实表达个人情感与思想,语言通俗自然。
成员简介
-
袁宗道(1560-1600)
- 三袁之长,万历十四年(1586年)进士,官至右庶子。
- 推崇白居易、苏轼的文学风格,主张“古文贵达”,为公安派的理论奠基人之一,著有《白苏斋类集》。
-
袁宏道(1568-1610)
- 公安派实际领袖,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曾任吴县知县。
- 提出“性灵说”,强调文学应摆脱形式束缚,代表作有《虎丘记》《满井游记》等,以游记散文著称。
-
袁中道(1570-1626)
-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
- 继承并发展兄长理论,晚年致力于调和性灵说与儒家传统,著有《珂雪斋集》。
历史影响
- 文学革新:三袁的创作与理论扭转了明代文坛复古颓风,为后世文学革新思潮奠定基础。
- 家风传承:袁氏家族以“敦厚家风”闻名,兄弟三人尊师重道、谦逊友爱的品德亦被传为佳话(如所述宴请恩师典故)。
补充说明
需注意,部分资料(如)误将“三袁”解释为袁世凯父子,此说法缺乏权威依据。根据高可信度史料,“三袁”专指明代公安派文学家兄弟。
别人正在浏览...
谙晓襃博变怪别削成千累万成衰淳粹地垠遁法抚手拂翟干怀謌行弓子贯籍蛊灾鹤峤候长后己画供黄敕鹣蟨见贤思齐嘉予揭开警察窘局困心衡虑喇叭楞怔两合公司凉凉踽踽晾晒林语堂六姻眬瞳沦翳弥兵密察片言居要平绒丕则泼娼根破雾卡脖子欺藐戚施饶野热烘烘日冕柔茂事术台孩头翁驼橐五罚嚣讼小蹄子挟细拿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