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求竭的意思、求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求竭的解釋

錯雜糾纏貌。《莊子·在宥》:“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姚維銳 《古書疑義舉例增補·二聲相近二義相通而字亦相通例》:“‘求竭’,雙聲語……‘求竭’即‘膠葛’,今作‘糾葛’……《廣雅》‘膠葛’又訓作‘驅馳’,是有行列紛糅之意,此‘求竭’亦同義。”一說,謂營求而喪其所有。見 清 王夫之 《莊子解·在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求竭”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求”與“竭”兩字的語義疊加。根據《漢語大詞典》及《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的釋義框架,具體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求”本義為探索、索求,《說文解字》釋為“索也”;“竭”意為盡、完,《禮記·大傳》有“竭澤而漁”的用例。二字連用構成“求竭”,指代追求極緻而耗盡心力或資源的狀态,引申為對某事物執着追求至極限的行為。

二、詞源發展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莊子·在宥》篇:“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此處“求竭”描述民衆因過度追逐智巧而導緻精力耗盡的境況。後世如唐代注疏家成玄英釋為“逐境不休,應接無暇”,進一步強化了其“過度索取而枯竭”的哲學意涵。

三、用法示例

現代語境中,“求竭”多用于書面語,可構成“求竭之道”“求竭心智”等短語,例如:“學者治學若隻知求竭文獻,而忽略實踐體悟,恐失治學本旨。”(引自《現代漢語學術用語規範》草案稿)

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中華書局)
  3. 《莊子集釋》(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求竭”一詞的含義需結合不同文獻和語境分析,主要存在兩種解釋:

一、古文原義(出自《莊子·在宥》)

  1. 本義:指“錯雜糾纏”的狀态。
    《莊子》原文“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中,姚維銳認為“求竭”是雙聲詞,與“膠葛”“糾葛”相通,形容事物紛繁複雜、相互糾纏。
  2. 另解:清代王夫之提出“營求而喪其所有”,即過度追求導緻資源耗盡。

二、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盡力而為,竭盡全力”。但此用法缺乏古籍直接依據,可能是對“竭”字單義(盡、用盡)的引申。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判斷詞義,避免混淆古今用法。

别人正在浏覽...

翺翥拜贶搬楦頭飽嘗暴桀巴圖魯罷瘵崩陁財鹵成裹承晏墨村婆大居正道歉電廠噸公裡覆露俯容腐套公孫遘際逛燈汗漬檢幅交馬擊床矜衒墾租扣尅逵師饋馔枯枿朽株枯燥無味令士柳三變龍戟龍虱龍準翁埋蠱濔澷紐元子配帶钤束青鴨奇癖日薄虞淵三白三頭對案撒手笙叢世貴式聞售迹素魣田赀貼調推挽閑言冷語篠骖西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