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 末, 孤竹君 二子 伯夷 、 叔齐 ,反对 周武王 伐 纣 ,曾叩马而谏。 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 周 粟”,隐于 首阳山 ,采薇蕨而食,及饥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 神农 、 虞 、 夏 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 首阳山 。”见《史记·伯夷列传》。后以“採薇”指归隐。其歌称《採薇歌》,后人谱为琴曲,称《採薇操》,亦省称《採薇》。见《乐府诗集·瑟曲歌辞一·<採薇操>序》引《琴集》及《乐府解题》。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愿先生委龙蛇之穴,升利见之涂……採薇何足多慕乎?” 唐 王维 《送别》诗:“遂令 东山 客,不得顾採薇。” 宋 王禹偁 《贤人不家食赋》:“当年 汉 殿,犹闻索米之言;今日 商山 ,不见採薇之老。”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而今一发穷无告,不久西山唱《採薇》。”
(1).《诗·小雅》篇名。《〈诗〉序》:“ 文王 之时,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卒,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后遂以“采薇”作调遣士卒的典故。 清 姚鼐 《吴戍桥》诗:“上相歌《采薇》,严军入悬瓠。”
(2).《史记·伯夷列传》载, 周武王 灭 殷 之后,“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采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唐 杜甫 《别董颋》诗:“当念著皂帽,采薇青云端。”《归潜志》卷十四引 元 刘肃 诗:“二 陆 不可作,故山归采薇。”
(3).指亡国。 黄人 《<清文汇>序》:“播佳种於龙野,存国粹於沧桑,以塞麦秀,采薇之痛。”
“采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意象,具有双重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
源自《史记·伯夷列传》,商朝遗民伯夷、叔齐因反对周武王伐纣,隐居于首阳山,采薇(野豌豆)为食,最终饿死。后世以此比喻坚守气节、拒绝妥协的隐士精神,如王绩《野望》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便借用此典表达归隐情怀。
《采薇》是《诗经》名篇,通过士兵视角描写戍边生活的艰辛:
提示:需结合具体文本判断“采薇”的指向。例如,涉及气节问题时多取典故义;若诗文描写战争、思乡,则多关联《诗经》原篇。
《采薇》是一首古代的诗歌作品,意为采摘薇草。在古代诗词中,薇草常被用来比喻女子的美丽和纯洁。
《采薇》的字是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为“艸”和“也”,笔画总共有十二画。
《采薇》是古代诗经中的一篇,作者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佚名。
《采薇》的繁体字为「採薇」。
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以《采薇》为例,其古代写法为「采薇」。在古代写法中,一些字的形状和结构与现代略有差异。
《采薇》中的一句著名例句是:“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这句诗意味着采摘薇草的人停下了手中的动作。
组词:采摘、薇草、停止。
近义词:摘取、采取、选择。
反义词:种植、种下、放弃。
闇闇薄佑变昼草擦刮点石为金低凹多面手负蠜歌哭官鑪钱规阙滚瓜流油航测后烈黄犬豲猪货栈护袖降居兼课浇漓街溜子鸡骨支牀金头银面讥摘聚集克罗地亚可心劳政连事膋萧浏飈六诗明行农科院幈风埤污曝骨履肠乾符耆老久次乞留曲律轻邮穷里区士麝月失拖受姓数列四立司武堂参腾节铁板铜絃土疙瘩;土圪ń頽隳屯仓纬萧渥饰惜力